百億私募俱樂部減員:產品備案下滑,運舟資本、勤辰資產等黯然退出|21私募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域 深圳報道

“百億私募俱樂部”格局生變。

據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2月,國內百億管理規模私募共計98家,其中主觀私募有51家,量化私募有32家,“主觀+量化”策略並行的百億私募有15家。

近兩年,百億私募數量一直超過百家,最高時接近120家。但在今年百億私募數量跌破百家。相較於2023年底的104家,目前百億私募總數減少了6家。具體來看,包括勤辰資產、運舟資本等知名機構在內的10傢俬募退出了“百億俱樂部”,友山基金等4傢俬募機構則加入百億級陣營。

值得關注的是,受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備案數量明顯下滑,私募增量資金也進場緩慢。

中基協披露的信息顯示, 2024年1月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和規模都較前期進一步下降: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環比下降18.5%,新備案規模環比下降8.3%。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新備案數量降幅明顯,高達69.4%。

有私募人士表示,行業頭部機構洗牌壓力難減,私募機構需在超額收益、風控等多方面做出努力,給投資者注入更多信心。同時,隨着量化新規和市場的不斷變化,未來私募行業的競爭格局將進一步發生變化。

“百億元私募俱樂部”減員

A股市場持續調整,百億私募數量有所縮減。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月22日,國內百億私募數量已經降至98家,而今年初百億私募數量爲104家,不到2個月時間,百億私募數量減少6家。

儘管近期量化私募遭遇重挫,但截至目前,百億量化私募仍有33家,佔比超過三分之一。

具體來看,今年以來共有10傢俬募退出百億私募梯隊,其中包括漢和資本、勤辰資產、運舟資本、正圓投資等知名私募,大多爲主觀多頭私募。

勤辰資產是一家明星基金經理搭臺創業的主觀私募,該公司成立於2022年2月,彙集了林森、崔瑩等多位“公奔私”明星,他們在公募時期管理規模均超百億。“奔私”後,他們也憑藉較爲穩健的業績贏得了持有人青睞,規模於2023年年中突破百億。

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勤辰資產旗下有數據顯示的18只私募產品中,僅勤辰金選森裕1號成立至今取得正收益,其餘17只產品均有虧損,其中勤辰創贏成長1號1期成立至今虧損近10%。

同樣退出百億陣營的運舟資本成立於2022年3月,同年7月正式完成登記備案。

公司實際控制人、投資總監周應波曾在中歐基金擔任基金經理、投資總監、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成長策略組負責人,擔任公募基金經理期間最高管理規模超600億元。運舟資本的總經理陸文俊也擁有大型公募基金高管及合夥人經驗,投資和管理經驗豐富,曾任中歐基金專戶投資總監、銀華基金副總經理分管投資。

2023年8月,市場曾傳出“知名百億私募運舟資本因近期部分重倉股急跌、產品被迫強平”的相關消息。相關消息稱,周應波管理的產品所持有的深桑達A、太極股份、崑崙萬維等個股,因持續急跌甚至單日跌停,被某券商上海分公司席位進行了“強平”處理。

隨後,運舟資本方面迴應稱此傳聞系謠言,並表示公司所管理的私募產品從未進行過槓桿交易,不存在因加槓桿、個股組合下跌而強平的可能;此外,公司管理的產品也並未設置平倉線,因此不會因淨值下跌而被動平倉或清算。

值得一提的是,據盡調寶數據顯示,2024年1月10日上海運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生高管變更,陸文俊成爲新的副總經理,周應波成爲新的總經理,翟鵬不再擔任研究總監,呂一聞不再擔任投資副總監,陸文俊不再擔任總經理。

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退出百億元俱樂部的機構大多爲主觀多頭私募,最核心爲業績驅動,據第三方平臺統計,今年1月有百億級私募平均回撤7.27%,百億級量化私募平均回撤高達10.72%。

“要想守住規模就需要降低最大回撤,重視客戶體驗感。”北京某私募基金人士認爲,接下來私募機構應在做好超額收益、加強風控、增加多元化產品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產品備案數量下滑

除了部分百億級私募規模縮水,私募增量資金也進場緩慢。

2月23日晚,中基協發佈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1月報。數據顯示,今年1月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1252只,新備案規模553.22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695只,新備案規模169.41億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189只,新備案規模204.08億元;創業投資基金368只,新備案規模179.73億元。

整體來看,1月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和規模都較前期進一步下降,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環比下降18.5%,新備案規模環比下降8.3%。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新備案數量降幅明顯,高達69.4%。

同時,私募行業整體規模也有小幅回落。截至2024年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1594家,環比減少31家,管理基金數量153756只,環比增加877只,管理基金規模20.33萬億元,環比減少0.25萬億元。

深圳某私募基金人士透露,由於2020年或2021年購買私募產品的投資人大多體驗較差,因此對於私募基金的信任度有所下降,這些會使私募基金產品的募集面臨壓力,此外,在嚴監管的背景下,私募產品備案也較爲嚴格。

不過多位受訪私募人士表示看好2024年的投資機遇,特別是前期跌幅較大、回撤明顯的板塊有望迎來估值迴歸,可能存在超跌反彈的機會。

星石投資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高級基金經理萬凱航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階段A股的核心企業正經歷極致的估值壓縮,猶如十幾年前的美股被投資者所拋棄。也正因此,投資者將有更多的機會,能更從容地篩選出優秀的公司。不要浪費每一輪危機,等到“西邊不亮東邊亮”的那一天,堅守的回報一定是豐厚的。

石鋒資產則表示,目前依然可以找到結構性的行情機會,展望2024年,國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以穩求進,強調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內需優先級有所靠後,A股估值也來到了歷史低位,我們會保持謹慎樂觀,維持對高股息的持倉,同時關注新科技方向和低估品種的逆向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