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300只產品清盤!百億私募也赫然在列
(原標題:超3300只產品清盤!百億私募也赫然在列,原因竟是……)
今年私募的發行進入了高光時刻:前10個月,私募規模從13.74萬億元增長到15.78萬億元,百億級梯隊擴容近一倍,爆款基金更是層出不窮。
不過在這場發行盛宴裡,大批量的老產品卻提前清盤。據第三方平臺統計,截至12月10日,今年以來超3000只基金提前清盤。其中,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佔據了絕大部分,林園投資、東方港灣、明汯等知名百億級私募產品也赫然在列。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清盤的理由比較多樣,但因投資人獲利了結而遭到巨量贖回,是大批私募產品清盤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品牌力度和長期業績較弱的私募,更易出現這一問題。
3366只產品提前清盤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今年已有3900只私募基金進行了清盤,其中,提前清盤的產品數量高達3366只,佔比超過了八成;此外,到期清盤的數量僅有534只,佔比不足兩成,另有63只基金延期清盤。
分策略來看,在提前清盤的私募基金中,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佔據了絕大部分,合計有2066只產品清盤,佔比超六成;複合策略基金清盤數量爲367只,固收類清盤數量爲119只,期貨類清盤數量爲290只,宏觀對衝策略清盤數量爲75只,相對價值清盤數量爲303只。
從清盤機構來看,有多家百億級私募在年內也進行了產品提前清盤,包括了凱豐投資、源樂晟、景林資產、石鋒資產、林園投資和明汯投資等,例如,明汯投資提前清盤了14只產品,東方港灣提前清盤3只產品。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分析稱,造成提前清盤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兩方面:一是投資者不夠理性,在產品大幅獲利的情況下,急於獲利了結,同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資者對高收益持續性的質疑,擔心均值迴歸效應;二是量化私募近期表現欠佳,加之管理人規模擴張速度較快,引發了投資者的擔憂。
滬上一家新晉百億級私募的市場人士透露,公司前三季度業績排名靠前,但10月以來多隻產品淨值有所回撤,強化了投資人年底落袋爲安的意願。
據悉,據第三方平臺數據,在已提交上月數據的683只股票市場中性私募產品中,有433只產品收益率爲負、佔比到達63%。具體來看,鳴石投資、致誠卓遠等量化私募的中性產品近一個月回撤幅度超過4%,明汯投資的多隻產品同樣出現大幅回撤。
中小型私募佔多數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小型私募因投資人獲利了結而遭遇贖回的情況更爲嚴重。
分規模來看,百億級私募年內提前清盤產品數量有133只,管理規模在10億元以下(含1億元以下),年內提前清盤的基金數量高達2562只。由此可見,提前清盤的基金管理人絕大部分屬於小型私募。
“仔細看提前清盤的私募產品,很多產品淨值是高於初始淨值的,表現爲盈利狀態,盈利超過20%的產品也不少,但是由於中小型私募品牌黏性較差,而且很多都是短期業績衝高,缺少能夠驗證的長期業績,投資者拿到足夠的收益自然會選擇贖回,這也是每年行情好的時候,較爲常見的情況。”滬上一位私募研究員表示。
需在品牌及產品上下功夫
面對“產品表現差被贖回,表現太好也會被贖回”的困擾,私募機構正重點在產品設計、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方面下功夫。
據第三方平臺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場新發私募產品約爲1.6萬隻,百億級私募新發產品超2600只,其中,鎖定期超過三年的百億級私募新發產品數量超過了500只。與此同時,還有私募機構將產品設置“兩年硬鎖定+一年軟鎖定”的封閉方式,即投資者在兩年後可以選擇贖回,但需要支付一定贖回費,森瑞投資更是針對三年期的私募產品,實施首30%的業績免收績效提成,待基金三年期滿後,該私募對超過30%業績的以上部分,收取25%績效回報。
“其實我們也想設計一些封閉型的產品,這樣產品收益率表現會更好,基金經理的長期投資理念也能得到落實,但想做和能做是兩回事,投資者不買賬、渠道沒優勢是最大的難題。”一小型私募機構人士感慨道,投資者目前對中長期封閉型產品的接受度不斷提升,但長期穩定的業績表現、品牌效應是頭部私募能夠大力佈局的根本原因。
據記者瞭解,今年以來多家中型私募較爲重視品牌建設,紛紛招聘相關人員以提升公司的曝光度,傳遞其投資理念,加深與投資人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