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類食蛇龜當「補品」 金門截獲走私298只
金門海關查獲走私保育類野生動物「食蛇龜」298只。(李金生攝)
其中有20只是不到3歲的幼龜。(李金生攝)
遭「絲襪」包裹走私的食蛇龜,有些已出現呼吸道症狀。(海關提供)
海關人員漏夜清點走私的食蛇龜,移送縣府農林科保管。(海關提供)
縣府農林科長鍾立偉表示,截獲的食蛇龜將後送臺灣收容處理。(李金生攝)
大陸「炒龜」引來走私集團盜獵牟利,金門海關昨(6)日下午在料羅港查獲298只意圖夾帶出口,在對岸被當作「寵物」和「補品」的保育類食蛇龜。龐大數量打破金門近年攔截、救援保育類野生動物的紀錄,全案由縣府農林科協同處理,將全數後送臺灣收容安置。
農林科長鍾立偉指出,農委會統計自2011年至今,臺灣地區共查獲31次違法捕捉食蛇龜紀錄,數量近1萬隻之多。上個月南投地院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判決1名盜獵者7年半徒刑,希望起到遏阻歪風的作用。
金門海關是在料羅港出口倉協同岸巡查驗時,發現1批准備中轉運到大陸泉州,出口報單申報「鱉卵」共計141只裝箱內,其中有11箱的上4層爲原申報的鱉卵,而下層則匿藏用「絲襪」包裹的食蛇龜,總數高達298只,隨即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扣押,並移交縣府農林科保管。
縣府也立即通報農委會林務局,並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漏夜逐只檢傷、分類,確認298只個體均爲食蛇龜。其中有20只未滿3歲的幼龜,多數個體的鼻吻部、四肢都有程度不等的皮膚挫傷,疑似堆疊互相推擠造成。嚴重者並有虛弱、體重過輕、明顯外傷及呼吸道症狀。
農林科指出,2006年岸巡曾在小金門猛虎嶼海域截獲1艘大陸漁船滿載從臺灣中轉走私到對岸的龜、鱉,其中就有食蛇龜198只;2008年在古崗湖排水溝,又發現10多隻遭走私集團丟包的食蛇龜屍體。其後,在2003至2005年均有民衆在古崗周邊目擊及拾獲食蛇龜,推斷金門地區仍有零星個體存活。
大陸「炒龜熱」至今10餘年仍未退燒,最先被當作進補食材,最近則轉爲庭園寵物,每隻叫價十分高昂,甚至以「兩」爲單位計價,但仍供不應求。農林科提醒,野生動物可能有多種病、細菌,食用或接觸都可能帶來嚴重健康問題。
食蛇龜是臺灣「唯一」的原生箱龜,傳聞牠會以活動的腹甲夾食蛇類,在臺灣早期稱爲蛇龜、山龜,讓人誤以爲牠會吃蛇,其實牠爲雜食性,以果實、蕈類、昆蟲或無脊椎動物爲主食。牠有可摺合的腹甲,完全縮入殼中時,外觀有如一隻盒子,這也是牠們被稱爲「箱龜」或「盒龜」的原因。
食蛇龜在臺灣主要的生存危機是人爲的濫捕、走私,目前除爲CITESⅡ保育類動物外,更是野生動物保育法表列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依法不得飼養、捕捉、販賣及其他騷擾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