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底前7條地鐵共105站全部配置AED

(原標題北京年底前7條地鐵共105站全部配置AED)

11月26日上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會議聽取市政府關於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提高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及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的意見建議。截至目前,全市今年日常急救服務累計出車41萬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0%以上,呼叫滿足率維持在95%以上。

現狀

納入120統一調度的999急救車組已出車萬餘次

市衛健委副主任張華介紹,7月28日,本市啓動“兩統一”工作,全市院前醫療急救電話統一爲“120”,市紅十字會緊急救援中心(以下簡稱999急救中心)首批20輛救護車培訓合格的126名急救人員納入120系統統一指揮調度,2021年底前完成過渡。

截至目前,999急救中心納入120統一指揮調度的車組共出車1.6萬餘次,日均每車組10次,人員穩定,運行良好。今年已完成32個急救工作站規範化建設

此外,“北京通”APP上開發“醫療急救”功能,120指揮調度系統實現呼叫定位,所有急救車組實現了微信支付寶付費,目前85%的患者使用微信、支付寶付費。

年底前7條地鐵共105站全部配置AED

院前院內急救醫療信息銜接方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等7家醫院實現院前指揮調度、急救車組及院內急診信息實時共享,20家醫療機構實現了急救車組向院內急診推送數據,近期將進一步推廣使用。2022年底前將實現重點公共場所AED設施全覆蓋,一線工作人員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率達到80%。目前地鐵系統已啓動AED配置工作,今年年底前7條地鐵共105站全部配置AED。

999啓動非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人才培養方面,建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績效工資增長機制,在北京急救中心試點基礎上,在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系統推廣實施。將符合條件的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納入保障性住房範圍,提供租賃型保障房。支持和引導醫療衛生人員以輪轉方式從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已完成管理系統開發,2021年起實施。

此外,已制定相關政策,明確急救與非急救服務的業務範疇。999急救中心啓動非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爲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市負壓救護車從年初的34輛增加至116輛,發熱、疑似和確診病人全部用負壓救護車閉環轉運。在首都機場、大興機場、5個火車站設置24小時值守轉運專車。目前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共完成新冠肺炎相關人員轉運任務近2.4萬人次。

問題

院前急救醫護人員短缺問題突出

雖然全市急救呼叫滿足率已達到了95%,但急救服務平均反應時間目前爲18分鐘左右,距離國內領先水平和本市規劃目標仍有差距部分區域、部分時段搬擡服務供給不足。

今年本市新建急救工作站32個,一部分新建站點由於缺乏醫護人員尚無法實現24小時運行。按照規劃建設要求的2021年底完成70%,2022年全部完成的總體目標,全市還將新建200餘個急救站點,醫護人員缺口的問題將更加突出。

重點公共場所AED配置不足

部分急救工作站、洗消站落地建設進展緩慢。在中心城區,主要表現在規劃用地用房難落地,部分區還有多個規劃站點未能協調落實規劃用地,需要各區政府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儘快落實規劃站點的選址;在遠郊區,主要表現在急救車組和人員配置不足,需要財政、人事、衛生健康等部門加大管理和保障力度,確保新建站點車組和人員配置到位,實現急救站點24小時運行。

此外,目前,本市重要公共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比例爲5臺/10萬人,低於深圳(17.5臺/10萬人)、海口(13臺/10萬人)、上海(7臺/10萬人)等地。市民社會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率僅2%,與發達國家城市差距較大(美國89.95%、德國80%、法國40%、澳大利亞40%)。

建議

現有編制持續向一線崗位傾斜 儘快剝離“非急救”業務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建議,進一步優化人事管理制度,將現有編制持續向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一線崗位傾斜。加快推動薪酬制度改革,把崗位收入與服務數量和質量、患者滿意度等掛鉤。儘快實施符合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特點的專業技術等級評價機制,將崗位業績作爲職稱評審的重要指標。

儘快將非急救服務從120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中全部剝離出去,嚴格依法落實院前急救車不得用於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以外其他活動的規定,防止非急救服務佔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資源。加緊制定非急救服務標準規範管理制度,明確社會力量參與非急救服務的准入標準和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