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超過了」 陸制裁立陶宛 歐盟要出手

北京與立陶宛之間的貿易戰火,更波及德國企業。(圖/路透社)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13日報導,歐盟27國外長非正式會議,14日將於法國布勒斯特(Brest)登場。面對中國大陸對立陶宛的貿易報復,甚至波及歐洲多國,歐盟將視爲對整個歐盟單一市場發動攻擊,歐洲國家可能升級其貿易政策。甚至,1名歐盟外交官抱怨:「北京完全太超過了」。

報導指出,歐盟27國外長將於法國最西部港口城市布列塔尼的布勒斯特,舉行會議共商遠東議題;更精確地說,是如何因應北京對立陶宛日益強烈的貿易制裁。

※歐盟成員國承受巨大政經壓力

報導引述歐盟官員說法,「中國對歐盟部分成員國的態度,讓這些成員國承受巨大的政治與經濟壓力,而這是東道國法國將此列入議程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自2021年年底以來,北京對立陶宛實施的經濟制裁,讓歐洲人感到憂心。大陸希望透過懲罰立陶宛允許臺北以臺灣名義開設代表處,達到殺雞儆猴之意。畢竟,北京認爲立陶宛此舉牴觸「一中原則」。

然而,北京過度激烈的反應,等於讓中南海領導階層挑戰整個歐盟。對立陶宛企業而言,北京讓其感到不安;因爲,有時立陶宛會從被大陸自商務系統中刪除,之後又再次出現。

在部分港口中,部分貨櫃通關後又遭攔阻,其他叩關大陸的管道則完全關閉。影響所及,德國、法國與荷蘭因採購來自立陶宛的零件,也不得不擔心自身商品遭到禁令限制。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行前明確地表示,「如果歐洲遵循共同路線,團結一致共同行動,那就能成爲重量級選手;反之,如果分裂並各自行動,歐洲的戰力就會低於其量級」。

※法推動《反脅迫工具》法案

德國去年還模糊其詞,甚至出言責怪立陶宛在沒有與歐盟會員商量前,擅自與北京發生糾葛,如今卻一反常態力挺維爾紐斯;報導認爲,這主要是因爲德國企業,受到北京與立陶宛貿易戰的波及使然。衆所皆知,就在聖誕節前夕,北京政府向德國汽車零件供應商馬牌,停止使用立陶宛製造的零件。

1名歐盟外交官抱怨,「中國人實在太超過」。他表示,對立陶宛的制裁影響整個歐盟內部市場,這對全歐盟而言完全無法接受。

報導指出,歐盟外長此番會談很可能會商討如何反擊北京。2021年12月,歐盟提出《反脅迫工具》法案;如果成員國同意該法案,未來歐盟援此法案進行反制裁,以因應他國的貿易攻擊。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反脅迫政策專家哈肯布羅(Jonathan Hackenbroich)解釋,《反脅迫工具》需要歐盟全部成員的首肯。迄今爲止,歐盟對經濟強力制裁沒有任何迴應。就戰略而言,這是歐盟無法承受的。

立陶宛與北京之間的戰火不斷升級,維爾紐斯日前更撤出駐陸外交官員。圖爲立陶宛駐北京使館(。圖/美聯社)

※北京貿易戰反促成歐盟達成共同立場

是否要升級反擊貿易制裁的力道,歐盟成員國之間仍有分歧與爭議;但隨着與北京衝突升溫,反倒促成歐洲人就反制裁形成共同路線,速度遠比預期還要快。

除了《反脅迫工具》外,歐盟也考慮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大陸提起訴訟,但這不但耗時數年,且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救濟手段與效果。

事實上,德國經濟暨氣候保護部次長布蘭特納(Franziska Brantner),10日才走訪立陶宛。她向《商報》表示,「我們的任務是共同捍衛內部市場」。報導認爲,此舉反映德國政府何等重視北京發動的貿易戰。

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則表示,「我們非常擔心歐盟與歐盟個別成員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快速地惡化」。不過,大陸外交部始終否認有向跨國企業施壓,並強調是陸企認爲立陶宛不是值得信賴的貿易伙伴,纔會主動制裁立陶宛企業。

報導也指出,雖然立陶宛與北京因臺灣而起糾紛;反觀德國,柏林雖與臺北維持交流,但是臺灣在德國只有非官方的辦事處,而且是以臺北爲名義,不像在立陶宛是以臺灣爲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