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邊玉芳:家長的焦慮源於沒有“讀懂”孩子的成長規律

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北師大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長邊玉芳分析了引發家長焦慮的原因,分享如何“讀懂孩子”,讓孩子和家長一起“走出焦慮”。

京報訊(記者 戚望)“現在中國有這樣一批父母,從小讓孩子學很多東西。不給孩子報幾個輔導班,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北師大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分析了引發家長焦慮的原因,分享如何“讀懂孩子”,讓孩子和家長一起“走出焦慮”。

“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邊玉芳提到,中國家長常常爲孩子的各種事情擔驚受怕,當孩子不學習、不聽話時,他們常常壓不住火,產生焦慮。隨後加入各種羣,希望找到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她介紹,中國家長總害怕孩子未來沒有出路,以爲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好了。也總以爲孩子學習時間越多,學習成績越好。“特別是孩子媽媽,孩子只要坐在書桌前,心裡就踏實了,反過來只要不在書桌前,心裡就非常不踏實,很想把孩子趕進去。”

“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同時也決定了父母的人生。”邊玉芳稱,很多家長並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在不同階段應培養哪些能力、學哪些知識等缺乏認知,不知道孩子的成長需求,自然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而“育兒觀”往往是一個代代相傳的理念,“爲人父母不需要考證,正是因爲對教育缺乏‘控制感’和‘踏實感’,家長在教育中存在不夠科學理性問題,引發了各種焦慮。”

“愛孩子就真的理解孩子嗎?”邊玉芳發出“靈魂拷問”:究竟什麼是爲孩子好?我們給孩子的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我們對孩子的愛與孩子之間的成長有沒有錯位?我們真的知道孩子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嗎?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到底要讓孩子學習什麼?怎麼看待孩子的成長?怎麼看待孩子與我們的關係?邊玉芳認爲,培養孩子沒有“一招鮮”,但如果家長真正理解孩子,跟孩子有一個很好的關係,許多焦慮也就迎刃而解。

邊玉芳表示,給孩子做早期教育沒有錯,在孩子的0到6歲這個最可塑的階段重視早期教育更沒有錯。從這個意義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沒有錯的。“關鍵是0到6歲的孩子要學什麼,要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要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比如語言動作、感知覺。”

邊玉芳稱,有研究表明,0到6歲的孩子最好每天有3小時自由玩耍的時間,其中,2小時的戶外運動時間是推薦的,並且兩個小時中最好有1小時的體育鍛煉。邊玉芳回想,她的0到6歲恰恰是自由地玩耍和相當多的運動,而這是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的。

邊玉芳建議家長,若想讀懂孩子,先要反思自己的育兒觀。“中國父母常認爲,孩子是自己的成績單,孩子做得好不好,關係到家長有沒有面子。”她表示,正是因爲有這樣的想法,中國的家長容易對孩子施加更多控制。“孩子的成長曆程需要爲未來幸福生活奠基,家長要相信他們有無限潛能,允許他們自己去探索和創造。我們要把孩子當做成長中獨立的個體,有着自己的成長規律,也會在一路跌跌撞撞中成長爲社會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