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一窺真實的梅克爾

圖/美聯社

在坊間描繪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傳記不少,近期受惠同事分享美國作家凱蒂.馬頓(Kati Marton)的「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及德國作者烏蘇拉.維登菲(Ursula Weidenfeld)執筆的「梅克爾總理時代」,她如何崛起、執政過程,以至決策前的極致冷靜與部份政策的失誤與補救,近日在工商時報書房中推薦的這兩本書,值得有興趣的讀者藉此進一步探索,如何接近真實的梅克爾。

首先讓我印象較深的,是梅克爾提到曾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討論如何學習對方的長處。梅克爾提到,在訪問中國時,「他們的領導人告訴我,在過去兩千年中,有一千七百年,中國的經濟領先全球」,「如果我們重現傳統的榮光,你們可別難過。」

梅克爾這段自述與西方領導人不同,她是一位科學家,但她能從歷史中看問題,她時刻不忘活在二戰陰影下的德國,也謹記從二戰中灰燼中崛起不易,所以與中方接觸時,梅克爾看到的是任內的近16年間,中國經濟增長202%,因此與崛起大國保持對話的重要性優於一切,即使是應對專制的政權,她也從未跟隨美國掀起的這場圍中戰略。而她與普丁的交手的另類策略,如果看了凱蒂.馬頓(Kati Marton)書中所述,更令人拍案叫絕。

此外,梅克爾的政治手腕,從她在初期就懂得斷然切割得以略窺一二。在烏蘇拉.維登菲著作中,有一章節名爲「弒父者與男性敵手」,情節並不複雜,但相當引人入勝,初生之犢不畏虎不足以形容此時的梅克爾,因她的勇敢程度超越太多,她從一場危及黨內穩定的政治風暴中全身而退,只因直接把槍口對準恩師與前輩,才讓基民黨免於撕裂。

1998年時任總理的柯爾(Helmut Kohl)陷入貪腐醜聞,讓黨內陷入政治危機,根據書中敘述,1999年梅克爾投書法蘭克福匯報,與柯爾分道揚鑣,事前,黨內大佬無人知曉。柯爾是引領梅克爾步入政壇的重要推手,堪稱梅克爾的恩師,另一位當時基民黨黨魁、任命梅克爾爲秘書長的蕭伯樂(Wolfgang Schaeuble)。

梅克爾之舉引發震撼,重大影響源自於:一、梅克爾一舉擊中兩位她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人,二是蕭伯樂看到報紙後說了「其實我現在必須把梅克爾趕出去」;「可事實上,她所寫的沒錯啊。」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梅克爾險勝贏得大選後,提名蕭伯樂爲內政部長,日後蕭伯樂一路擔任內政部長、財政部長及聯邦議院主席,終成梅克爾執政時代的一顆鑽石。

梅克爾今秋卸任,她花15年的時間競逐以登上總理大位,也在關鍵時刻由自己宣佈結束任期,加之她不走民粹路線及從不放空話的卓越風格,與當今全球領導人相比,應贏得較多掌聲,更值得所有在位者省思。

當然,在諸如核電、移民政策上,梅克爾的決策也掀起撻伐,不過要判定功過以追求真確,就是另一層面問題。無論如何,拉開德國曆史長河,您可以想像嗎,梅克爾在位時間竟排名第三,前兩者分別是德意志帝國時代的「鐵血宰相」的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以及稱她小姑娘、她的政治教父柯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