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羨慕吃不胖!醫:這種人遇饑荒最易GG

你是否常常羨慕有些人愛吃消夜、又不運動,偏偏怎麼吃也吃不胖?現在專家們找到可能的原因了。(圖/pixabay)

你是否常常羨慕有些人愛吃消夜、又不運動,偏偏怎麼吃也吃不胖?現在專家們找到可能的原因了,可能是這些人的身體其中一種肥胖基因產生變異,導致吃進體內血糖不容易轉換爲脂肪細胞儲存,也就不容易變胖。但「正常體質」、甚至「易胖體質」的人也不必太難過,「如果發生饑荒食物吃進體內卻儲存不了,這些人(基因變異、吃不胖的人)很難存活下來。」

◎正常基因使血糖進入脂肪細胞被儲存 較容易變胖

現代人常受肥胖和代謝性疾病所擾,國內減重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醫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表示,過去研究人員發現,人體內的DOK5基因可能是導致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DOK5基因與胰島素傳遞物質路徑關聯,正常情況下,人們東西后血糖會升高,身體再分泌胰島素,將大部分血糖帶進脂肪細胞儲存,少部分合成爲肝糖儲存在肌肉肝臟;而脂肪細胞過多會分泌許多發炎物質,影響胰島素作用、產生阻抗,進而提高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黃致錕表示,脂肪細胞體積大會使人變胖,但是儲存肝糖並不會使人胖,而且肝糖在生理上大多用來應急時轉換成葡萄糖利用。譬如人們活動時,就會先利用肝糖,最後纔會燃燒脂肪轉換成熱量被使用,這也是爲何減重時,通常會建議運動強度要夠,時間要夠長。

(研究發現,沒有控制體重、且有吃消夜習慣的人,若帶有DOK5基因變異,較不容易變胖。圖片來源:pixabay)

◎「基因變異」 血糖直接儲存爲肝糖被利用、難變胖

臺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所發表的研究指出,當DOK5基因出現變異,胰島素的敏感度較低,會減低脂肪細胞吸收血糖的能力,直接轉換成肝糖,因此比較不容易發胖。

沈志陽表示,這項研究分析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中的統計資料,自1萬筆經抽血分析基因型並請民衆填寫問卷,其中1000位回答平常沒有控制體重、且有吃消夜習慣的人,發現若帶有DOK5基因變異,即使BMI過高,比例仍比一般人低41%,而且國內大約一半的人有這種「吃不胖」的基因。

黃致錕進一步解釋,DOK5基因變異會使胰島素的路徑變得不通暢,血糖不容易進入細胞,難以合成爲脂肪,而改走另一個途徑,直接轉換成肝糖儲存。因此,吃下同樣分量的葡萄糖,這羣人的血糖卻不容易儲存成脂肪,自然也不容易胖。

但沈志陽說,根據現有的資料,這個基因的變異只和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跟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沒有明顯的關聯性,也尚不清楚和種族是否有關係。

◎吃不胖別開心太早 血脂可能會異常、身體虛弱常生病

如此看來,有這種吃不胖體質、「天賦異稟」的人就能暴飲暴食、無所節制嗎?黃致錕說,DOK5基因只是衆多肥胖基因的其中一種,而且以多發性基因的概念來看,並無法以單一基因決定是否會肥胖或得糖尿病。

再者,無論國內或全世界,都有肥胖人口越來越多的趨勢,因此只能說國內大約50%的人有DOK5基因突變,比較不容易發胖,但如果不運動、不維持良好生活飲食習慣,身體還是有可能克服這種單基因變異而走向肥胖的路徑。

而且即使不容易變胖,但經常暴飲暴食,血脂也可能異常,出現心血管疾病,運動量不足、肌肉含量太低,免疫力也會下降、身體虛弱容易生病。

天生未帶有DOK5變異的民衆,只要控制危險因子,減少吃外食和消夜、維持運動習慣,還是可以降低BMI。圖片來源:pixabay)

◎良好飲食、運動習慣 正常基因仍可控制體態

但基因正常、「一吃就胖」的民衆也不必太難過,「會胖在過去其實是件好事。」黃致錕說,生物的本能是希望可以存活下來,不會被大自然消滅,如果身體沒有「儲存庫」、吃了東西卻無法儲存成脂肪作爲長期抗戰,遇到比較嚴苛的環境就容易死亡,「對大自然來講,這是個不健康的身體。」

一直以來,人類都有這樣的基因,過去也沒有這麼多的肥胖和糖尿病患,只不過現代化的社會使人們吃下太多熱量,原本的「好基因」卻被看做是「壞基因」,使人儲存過多脂肪,也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罹患糖尿病及其他代謝性疾病。

沈志陽也說,天生未帶有變異的民衆不必太過羨慕,只要控制危險因子,減少吃外食和消夜、維持運動習慣,還是可以降低BMI。但黃致錕提醒,要特別留意的是,如果父母或其中一人有過重或肥胖,孩子也可能遺傳這樣的基因,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生活型態,否則未來肥胖的機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