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隻知吃糉子!端午節「惡月惡日」 守5大禁忌可防災

糉子成爲衆所周知的端午節象徵。(圖/記者孫若蜜攝)

實習記者孫若蜜/綜合報導

後(18日)天就是端午節了,許多年輕人越來越多人不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只剩下放假、吃糉子、划龍舟等歡樂的過節印象。追溯端午節歷史,自商周時期人們便視5月爲「惡月」,5日爲「惡日」,認爲這天是非常不祥的日子,因此有了掛菖蒲艾草跟灑雄黃酒等「驅邪避兇」的習俗;在傳統上更認爲端午這天諸事不宜,民間流傳着5大禁忌。

結伴出遊

連假到了,大家便會想來個小旅行,但端午節這天其實有「遊百病」的傳說,也就是禁忌結伴出遊,來保一年平安健康。

另外,不論是否爲了因「信其有」而遵循這個禁忌,其實在難得的假期間,從繁忙緊湊的現代生活中在家與親友團聚,也是不亞於結伴出遊的選擇。

五毒

「五」這個數字在商周時期被視爲不祥的象徵,蛇、蠍子蟾蜍蜥蜴蜈蚣被稱爲「五毒」,需要在端午時避免接觸。驅五毒成了華人端午節常見的習俗,民間會用各種方法來預防五毒之害,其中也包括了五種植物:艾草、菖蒲、石榴花蒜頭山丹

忌諱戲水游泳

端午節接近初夏,許多人便會想去戲水,但在傳統上認爲,端午節這天「水鬼惡氣最重,會在這一天找替身「還陽」,如戲水很可能遭「抓交替」,尤其是曾有過溺死事件的水域

禁去陰氣重的地方

端午節在傳統上並不是喜慶之日,而是一個避邪的日子。所以民間流傳,如果當天要出門,最好也不要往陰氣較重的地方走,像是醫院、殯葬場所等。另外,掛上艾草、菖蒲來驅蟲避邪、保平安健康也是去除陰氣的「習俗」。

香包丟失

香包至今仍有許多人會在端午節時使用,古時候,端午節時就有給兒童配戴香包的習俗,希望以此達到類似掛艾草的驅蟲避邪作用。據傳,香包絕對不能丟失,若是丟了配戴的香包,一年內會迎來大災難。

▼端午節用來驅蟲避邪的艾葉、香包。(圖/彭溫雅中醫師提供)

這5大禁忌源於商周時期,5月所在的「仲夏之月」是夏季禁忌最多的一個月份,這和人們對入夏後自然萬物開始換季而導致的恐懼心理有關。當時,人們普遍認爲這天是非常不祥的日子,婚喪喜慶、開工開業民生事物都會避免在端午節進行,也會進行通過這些禁忌來驅邪避兇。

端午節真正廣爲人知,則是源自於大家熟悉愛國詩人屈原,爲避開「五」而改「端五」爲「端午」。

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宮中輔佐楚懷王,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卻因爲才能超羣而遭受其他大臣寵妃鄭袖的妒忌,受到很多誹謗與排擠,而漸漸不被楚懷王重用。有一次秦國想要以通婚的名義楚國建立黃棘之盟,屈原察覺有詐極力反對,但楚王只聽信其他大臣的讒言,屈原心灰意冷地辭官自我放逐到漢北,也有說法表示他是遭人誣陷而被貶官流放。

▼屈原的投江演變出民間划龍舟的習俗。(圖/記者宋德威攝)

不久之後秦國果然起兵將楚國攻破,楚懷王也慘遭殺害,屈原聽聞此消息後悲痛欲絕,認爲自己已失去存在的意義,便抱着石頭投入汨羅江自殺,當地的百姓被屈原的愛國情操感動,就用竹葉包着糯米飯糰投進江中餵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相傳當時有人想要找尋屈原的屍體,所以就划着船在汨羅江上找,就演變成劃龍船的習俗了。

後來世人爲了紀念屈原,便在每年的5月5日當天舉行包糉子跟划龍舟等儀式。也因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所以這天也有了詩人節英文龍舟節(Dragon Boat Festival)等名稱。雖然屈原英年早逝,讓後世十分惋惜,不過他也留下許多值得永世流傳的作品,像是《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都對後來的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