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中國心,做城市文化“新引力”的踐行者——專訪清華大學清尚設計院設計師汪澤宇

設計汪澤宇 王偉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城市經濟建設取得了非凡成就。清華大學清尚設計院設計師汪澤宇認爲,在新時代下,作爲一名中國設計師,一直在思考過去40年與未來40年,我們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責任是什麼?如何通過文化創造城市“新引力” ?他認爲,要用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用文化激活城市未來發展

記者:根據您的觀察,時下我國城市環境設計中的文化藝術設計有哪些不錯的做法?還有哪些不足?

汪澤宇:如今,城市外在化的生存環境得到了極大提升。西方工業化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形態既給我們帶來了城市發展的啓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我們自有的優秀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文化缺失和文化斷代造成城市人文精神的匱乏。我們失去了太多中國城市人文特色中的人文環境和人文情懷內在化的人文情感纔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未來城市更新和增量升級應該更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注重有“中國形態”的城市文化和城市藝術。塑造中國特色的城市文化,需要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創新觀念,具有前瞻性,既要弘揚、傳承,也要創新,才能真正體現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性、先進性進步性,這也是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演進規律。同時,人是城市文化的守望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創造者,城市文化藝術規劃設計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要讓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基因特色融入到現實生活中,這樣才能真正激活城市的人文活力,讓城市展現其應有的中國魅力。

記者:關於設計中的文化自信,您是如何理解的?

汪澤宇:作爲中國設計師,要有一顆“中國心” 。建立設計師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文化溯源,源於自有文化的積澱。這是設計師的創作素材、靈感和源泉。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審美和生活方式,設計創作過程才能更好地體現“中國形態”的文化價值。其二,是文化自覺,建立對自有民族文化進步性的思考和東西方先進文化互學互鑑與相互融合。其三,是文化轉化,源於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結合新需求、新技術、新材料創造性的文化傳承。上述三點也是設計實踐中文化自信的體現,是文化創意設計的方法依據。例如我曾經設計的山西泫氏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鑄造展館項目獲得了第五屆築巢獎(中國國際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大賽)展陳空間的提名獎。這項設計以高平鑄造業的歷史文化和行業文化爲背景,以坩堝冶鐵爲主線,將“鑄造”過程中紅色的鐵水、敲打燒紅的鐵件,提煉爲這個展館設計的文化肌理和環境主色調,在展館牆面的裝飾上,採用了紅鐵鏽漆板來呼應展館的設計主題——“鑄造” ,同時充分挖掘“鑄造”的工藝流程藝術化復原“鑄造”的生產場景,使空間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視覺衝擊效果。

深圳前海綜合交通樞紐(TOD)項目文化藝術規劃設計中,我和團隊對深圳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定位作了深入的文化挖掘和分析。深圳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代表的是中國幾千年自強不息的優秀文化精神。那麼,新時代深圳“先行示範區”的引領性和示範性是對中國文化的進步性和先進性的呈現,因此,“中國形態”的文化價值觀才能真正起到文化引力的作用。所以,前海綜合交通樞紐(TOD)項目文化藝術規劃設計的文化主題——深圳“新引力”的定位也源自我們對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讓世界感知到中華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記者:“新引力”具體是什麼含義?

汪澤宇:“新引力”一定是源自文化的優秀性,進步性和先進性,源自有人類共鳴的文化價值觀,其原動力一定源自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和文化演進中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深圳前海綜合交通樞紐(TOD)項目文化藝術規劃設計的主題策劃就是從中國傳統禮樂文化中提煉的“天地人和” 。它代表中國文化對人的尊重以及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與萬物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凸顯了中國文化的“和”字。因此,樞紐上蓋廣場的景觀綠化設計定位是“四時嘉至”的文化主題,代表中國人的生態自然觀,以“和”字爲文化故事線貫穿至樞紐換乘大廳的文化定位是“萬方安和” ,以“地鐵故事博物館”表現交通樞紐迎來送往的中華禮儀和四方來客和諧有序,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禮儀帶來的城市交通的文化面貌

記者:一項好的設計能給人帶來某些問題的思考,甚至是提供解決問題的思想資源。您曾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學習,還多次被專業協會評爲傑出青年設計師。作爲一名新時代的設計師,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創新創造中,您認爲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爲?

汪澤宇:新時代的設計師首先應該樹立起弘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和信念,用文化創新的設計思維表達城市文化價值觀。設計師是大衆文化生活的創造者,我們不僅要爲大衆生活創造物實用性和審美價值,同時生活中的物也是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物傳達文化信息,通過物讓人感知生活中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用我們對文化的思考和探究解決城市發展遇到的問題。所以,新時代設計師面對未來城市更新和城市升級的發展需求,要實踐用“中國形態”的城市文化價值觀,解決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城市產業的同質化競爭,以及如何傳承創新城市文化特色。(範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