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殺流浪狗「無法」控制狂犬病 反增加疫情危機!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由於臺灣近半個世紀爲狂犬病疫區,日前卻爆發狂犬病鼬獾死亡案例,從非疫區除名,造成民衆有關當局恐慌,甚至胡亂決策。許多縣市鄉鎮區透過派清潔隊大量捕抓流浪犬「防疫」,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狂犬病專家報告,大規模讓犬隻接種狂病疫苗,纔是一再被證明控制犬隻狂犬病的有效方法。捕捉撲殺流浪犬不但對疫情「無效」,還可能造成反效果,吸引其他無法掌握的流浪動物進入社區,即使不是狂犬病,也提高帶來傳染病風險

▲大規模捕捉撲殺流浪犬,不但對狂犬病疫情防治無效,反而提高風險!(示意圖/取自網路

當一個地區流浪狗存在,牠們會發揮地域性,驅趕其他想進入社區的流浪動物。一旦流浪犬被大量捕捉並超過12天無人認養被「處理掉」,讓該社區產生空位」後,自然會再吸引其他無法掌握的流浪動物進入,如此對疫情沒有幫助,反而提高風險,別說狂犬病,也可能帶來其他傳染病。即使不斷撲殺新來流浪犬,只是陷入循環,對疫情無幫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狂犬病專家報告,大規模讓犬隻接種狂病疫苗,纔是真正控制犬隻狂犬病的有效方法。應避免大規模撲殺,造成防疫「反效果」。因此專家建議,應該讓當地愛心媽媽協助,帶流浪犬注射疫苗並做記號,讓「安全的狗」留在社區,比起大規模捕捉撲殺後,引來另一批流浪動物還安全。

根據WHO資料顯示,峇里島在2008年出現狂犬病後,起初也採取大量捕捉流浪犬並撲殺方式,卻毫無效果。直到2010下半年起,改以大規模讓犬隻接種疫苗爲主要對策人與狗的狂犬病案例才急遽下降。

▲流浪犬貓若施打疫苗,可控制狂犬病疫情(圖/Miki Liao)

現已有許多無辜流浪狗遭捕捉和撲殺,提醒所有民衆不必恐慌,有關當局則應多諮詢WHO專家意見。而一般飼主切勿因此棄養家犬,因臺灣目前爆發狂犬病的動物爲鼬獾,若家犬無接觸野生動物不必過度擔心,只須帶牠注射狂犬病疫苗。當動物接種狂犬病疫苗後,約一到二週纔會擁有完整的保護力,此後必須每年定時施打一次。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哺乳類研究室組長鄭錫奇也提醒,目前在野外進行務農或登山健行時,儘量不要帶家犬貓等寵物進入山區,降低寵物與野生動物有接觸機會

農委會也要求全臺的流浪動物收容中心、民間動保團體長期收容的流浪犬貓,甚至全臺繁殖場,都應該強制施打狂犬病疫苗。農委會畜牧黃國青認爲,如此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不棄養、不走私、不飼養及不捕捉食用野生動物,接種疫苗,纔是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