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環保外交

不一樣的環保外交。(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地球盡一份心力,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分也是使命。

要救世,就要「做環保」──不只心靈環保、社會環保,還有地球環保。

閱讀、借鏡慈濟推動環保的智慧,呼籲全球,加速醒世,永續慧命

慈濟推動環保志業30年,是無數環保志工身體力行,他們──

從護生到茹素〉反思:環保護生,珍惜資源

環境身心蓬勃:做環保,沒煩惱

臺灣到全球〉收穫:一手動時千手動

惜物重生〉永續:物盡其用,延續物命

本書收集101則慈濟環保的微小善行與人物故事;

從現下「反思」回溯,環保的推動「蓬勃」、「收穫」,再回歸未來展望的「永續」爲主軸

【精彩書摘

二○○五年聯合國在美國舊金山舉辦「世界環保日」大會,慈濟受邀參加,而且是唯一被邀請上臺分享的團體;與會的各國人士聽了分享才瞭解,原來慈濟是來自於臺灣的佛教團體,對環保的推動及品質的提升不遺餘力,環保志工遍及社會各角落、階層,不同的年齡、背景、行業,包含教授、博士都投入環保。

二○一○年七月佛教慈濟基金會經多年申請,嚴格的審覈,長時間的觀察,終於正式成爲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具特別諮詢地位之會員」,並於九月初澳洲舉辦的聯合國 NGO 年會中,受邀以「水資源」爲主題參展與演講。

慈濟人準備了印尼的紅溪河整治經驗,還有甘肅援建水窖爲題參展。從印尼的紅溪河,我們提出人人需要具備環保觀念,否則一旦環境沒有保護好,或人民生活不均,富裕先進的大城市也會同時存在骯髒、與垃圾爲伍的生活,互爲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慈濟環保站看得見、摸得着,還可以實地操作,已成爲臺灣重要的環保典範教材,甚至不經意間成就「環保外交」,許多國際貴賓及環保專家,慕名而來參訪學習,也因此認識臺灣。

以慈濟在臺北市內湖環保站爲例,國際人士的參訪場次及人數逐年增加,到二○一八年十月底即累積了近三百五十場次及逾萬人次,希望能學習慈濟環保理念與模式。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二○一六年曾有一篇報導:「臺灣曾被稱爲垃圾之島,如今卻成爲資源回收的國際典範。」近年來,慈濟志工多次在聯合國相關會議等國際場合,受邀分享慈濟環保經驗及成果;一個蕞爾小島的環保意識,也受到國際人士肯定,實屬難得。

聯合國曾公佈一項氣候調查報告若依目前溫室效應發展趨勢,約在二○三○年將突破攝氏一點五度的「升溫大限」,造成不可逆的地球大災難;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只剩下十二年時間可挽回暖化劣勢

三十年前,「瀕危的地球」已是風雲人物,如今它依舊是問題焦點;而背後成就它的人,可能就是你我每一個人。

現實情況而言,慈濟推動環保有點像「愚公移山」,因爲消費趨勢及垃圾製造習慣若沒辦法有效從根本去改變,那不管我們怎麼回收與清理,都趕不上增加的速度。

所以我們積極推動「環保七化」:年輕化生活化知識化、家庭化、心靈化、精緻化、健康化,除了清淨大地,也要清淨自我身心。這樣的理念也獲得各界的認同。

我還是要不厭其煩的提醒大家,環保問題是全球性的,不是隻在一個縣市或一個國家而已;若在慈濟志工的帶動下,從臺灣做出環保典範,有系統地推展到國際間,人人有「共知、共識也能共行」,人類的明天才有希望。

(本文摘自《改變世界的雙手:101個環保的善行》/讀書共和國出版)

【作者簡介】

證嚴

1937年生於臺灣台中清水,皈依上印下導師,終身奉行「爲佛教、爲衆生」的核心信念;倡導「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1966 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境保護、社區志工」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依循佛陀教法,教導慈濟人行菩薩道。

五十多年來,慈濟人克己復禮,不分宗教、種族、政治、贏得國際社會肯定,證嚴法師獲頒無數獎項,包括:臺美文教基金會社會服務獎、美國艾森豪國際和平獎章、行政院文化獎、日本庭野和平獎、羅斯福基金會傑出公共服務獎、國際扶輪社最高榮譽獎等。另獲臺灣、菲律賓、泰國、香港等地的六所知名大學,授與榮譽博士學位。法師總是謙稱,所有榮耀應歸給全球慈濟人,而他只是代表受獎而已。

《改變世界的雙手:101個環保的善行》/讀書共和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