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碳費會讓中小企業改變或歇業?

碳費上路第一年,中大規模的業者多已準備好因應措施,分批將改善製程、使用再生能源,並規劃減排路徑,惟小規模業者需要多一點包容,讓他們可以跟上時代轉型、保障其背後的勞工生計。圖/新華社

我國進入碳有價時代,環境部正在蒐集「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相關意見,就像環境影響評估一樣,政策該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拿捏,再度成爲產業界與環保團體之間的拔河戰。但站在產業要大幅變更既有製程的考量,仍期盼環境部在這景氣復甦不明的時刻,可多給一些誘因,讓中小製造業者有機會跟上改變、而不是被迫選擇歇業。

環境部去年底公佈「碳費收費辦法」草案架構,2024一開年,更舉辦研商座談會,邀請民間團體討論。多數環團認爲,相關規定應加嚴審查、加重管制,不應有2.5萬噸的免徵額度。甚至有環團代表認爲,有些企業雖宣稱減碳像是一條擰不出水的乾毛巾,但如果碳費費率提高至1,000元,「一定還擠得出很多水」。

對照環境部盤查登錄資料,512家事業單位雖有知名全球龍頭大廠、上市上櫃公司,但多數排放源仍爲10萬公噸以下,甚至有部分中小型鋼鐵業、石化業、紡織業、甚至科技業者,直接與間接排放量不到3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探訪這些規模較小的製造業者,多數認爲在去年景氣不好的時候,沒有多餘的預算進行大規模的製程調整,「光是要付出員工薪水都快要去借錢」,甚至有業者說去年景氣窘迫到去申請無薪假來度小月,心思都放在維持公司營運,即便知道自己就在碳費免徵邊緣,仍不知道該有哪些方法可以再多降低一點排放,「不是不做,而是沒有餘力去做」。

碳費上路第一年,中大規模的業者多已經準備好因應措施,更分批將改善製程、使用再生能源,並規劃整個減排路徑,但恰巧在這景氣復甦遲緩的時刻,小規模的業者需要多一點包容,讓他們可以跟上時代轉型、保障這背後的勞工生計,否則改變不了,就只能歇業,恐怕會帶來更多經濟與勞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