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臺商30年》兩岸半導體纏鬥30年 臺灣勝出迭起

文/林宏達

美中全球爭霸,科技,是雙方誰也不可能放棄的舞臺;誰擁有了科技的領導權,誰就將在經濟軍事教育全面領先。而半導體,更是科技競爭的重中之重。

臺灣半導體崛起 中國看在眼裡 傾全力猛追

當中國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時,臺灣廠商能有什麼樣的角色和機會?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需先回顧過去30年,兩岸半導體發展的歷史

1980年,聯電成立;7年後,臺積電成立。40年的時間裡,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帶動臺灣經濟結構升級。這些現象,中國自然看在眼裡,但2000年之前,受制於美國對半導體精密設備輸入中國的禁令,中國自90年代第8個5年計劃投入250億人民幣發展半導體,1993年纔開始有了第一座次微米生產能力的半導體廠。

2000年,是臺灣和中國半導體制造競逐的關鍵一年。這一年,中國準備次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美國放寬對中國半導體精密設備的管制,全球半導體業者都摩拳擦掌,準備搶進中國市場。

2000年10月,「北京電子國際研討會」召開,時任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北京市長劉淇信息產業部吳基傳出席了這場大會,臺下來了不少臺灣重量級半導體廠高階主管。北京爲了吸引臺灣半導體廠投資,拿出了不少誘人政策工具,對部分企業土地使用零租金,提供道路電力熱力通訊天然氣,爲期30年,也給予政府參股及貸款貼息優惠。同年12月,中國信息產業部司長張琪更到竹科拜訪廠商。

此前臺灣祭出「戒急用忍」政策,限制半導體業者登陸,但臺灣半導體人才仍陸續登陸。當時所有人最關注的案子,就是誰能率先設立中國第一個12吋晶圓廠。這是歷史關鍵的一刻,因爲中國電子組裝產業正在興起,在中國製造的IC可以就近賣給客戶;此時,中國若是祭出高關稅,就足以保護自有的半導體制造產業,也可以透過上市手段,快速吸納資金,用錢換技術,或是進行國際合作,快速超車臺灣。

中芯成立具指標 張汝京站在風口 未創奇蹟

2000年,中芯國際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2004年,中芯宣佈在北京興建中國第一座12吋晶圓廠,同年在美國紐交所香港聯交所上市。中芯創辦人張汝京原本德州儀器建廠小組主管,德州儀器營運轉型,不再蓋廠,張汝京就在臺灣成立世大半導體,後來世大被臺積電併購,張汝京再次黯然離開。創立中芯,再次把張汝京推向時代的風口。…(本文節自財訊600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半導體老將張汝京再戰第9次創業

臺積電法說》無畏地緣政治壓力 魏哲家:我們要成爲全世界晶圓代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