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十四五” 再啓投資新徵程

雖身處“後疫情時代,未來仍然顯得模糊,但第十屆“富國論壇”的盛大開幕,雲集衆多專家和機構的觀點、激辯以及點睛,令衆多投資者有撥雲見日、醍醐灌頂之感。

5月28日,以“啓航十四五,投資新徵程”爲主題,由富國基金主辦、中國證券報特別支持的第十屆富國論壇在佘山舉辦。與會專家與學者圍繞着新形勢下居民理財的“新風向”、中國經濟“十四五”規劃下的格局以及碳中和下我國能源和經濟結構轉型路徑等熱點話題展開熱烈討論,並深度眺望了下半年資本市場的投資策略。一個主論壇,四個分論壇,讓衆多場內和場外的投資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饕餮了最專業的投資指南,獲得滿滿的“飽腹感”。

富國基金董事長長江在論壇上指出,2021年,世界進入了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共振復甦,在雙循環戰略的格局下,我國宏觀經濟總體向好,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旺盛,迎接我們的是財富管理前所未有的增量空間。“我們希望,通過聚焦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形勢與資本市場的變革方向,同時放眼全球,展望世界經濟格局下的新趨勢、新動向,來更好地幫助投資人把握變局之下的大類資產的配置機遇。”裴長江說。

財富管理的新格局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居民日益旺盛的財富管理需求,正在重構財富管理行業的新格局。而這次重構中,公募基金行業,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在後疫情時代,財富管理的新投向應該落子何處?

富國基金董事長裴長江表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中國經濟增長率先實現由負轉正。對於公募基金而言,2020年,公募基金行業規模業績迎來雙豐收,富國基金作爲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牢牢地抓住了市場的機遇。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共管理了公募產品198只,資產管理規模創新高,投資能力持續提升,投資業績穩居行業的頭部梯隊。(數據來源: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博士則認爲,可以從三個視角理解數字經濟。第一層,數字經濟的核心層是半導體、信息技術、通信技術、智能硬件、軟件等等。第二層是數字產業化,依據大數據所產生的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平臺經濟。第三個層次是產業數字化,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受到數據、數字技術的影響,囊括工業、農業等各個方面。“數據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非競爭性。非競爭性意味着,數字經濟產品和服務在開發階段有開發成本,一旦開發成功,它的擴張的邊際成本幾乎是0,由此導致數字經濟模式贏者通吃。數字經濟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對經濟結構、對產業組織、壟斷競爭、對國際貿易、收入分配等多個方面都有影響。”彭文生表示。

經濟重構孕育新機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度令經濟活動陷入停滯。但隨着疫情的緩解,後疫情時代,經濟會發生哪些變遷?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呢?

彭文生指出,2020年的疫情衝擊讓一些經濟活動停滯下來,隨着疫情的緩解,經濟面臨重啓的問題。彭文生認爲,這次疫情衝擊和一般的經濟週期波動有三點不同:第一個特徵是全球經濟復甦機制有高度的同步性,疫情衝擊後,中國復甦得比美國早、美國復甦得比歐洲早、歐洲復甦比印度早,但是它背後的驅動機制都是一樣的;第二個特徵是非對稱性影響,傳統經濟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數字經濟加速擴張,高收入人羣受到的影響相對比較小,低收入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受到的衝擊較大,金融行業基本沒受影響,實體經濟卻受到衝擊;第三個特徵,就是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增加。“這三個特徵是思考未來幾年從經濟週期到經濟結構變化需要重視的視角。”彭文生表示。

彭文生進一步指出,在全球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去年貨幣超發後,美國的主要風險是通脹,中國的主要風險是債務。去年以來貨幣大幅增長,但貨幣創造的方式不同,美國將近一半是財政,中國主要是信貸。財政是政府的債務,政府的債務增加,私人部門企業和個人的淨資產增加,收入增加,它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大,帶來的影響是物價上升。信貸是我們的債務,去年信貸的大幅擴張,帶來今年的債務償還壓力。最近中美利差回落,因爲美國的通脹上升、經濟復甦強勁,它的長端利率在上升,而中國長端利率是基本上穩定。

彭文生還指出,疫情對經濟結構產生衝擊,經濟結構將有一個重構,主要涉及數字經濟和碳中和兩個方面。

碳中和勾勒新藍圖

在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未來,碳中和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彭文生提到,全球碳排放的目標已經明確,需要從綠色溢價這個概念出發去進行成本-有效性分析。綠色溢價就是綠色能源成本和化石能源成本之差,現在的綠色溢價是負的,意味着清潔能源成本高於化石能源成本,所以大家不願意從煤炭、石油轉化爲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彭文生認爲,促使大家從化石能源轉化爲清潔能源有三個手段:一個是技術進步,降低清潔能源成本;一個是某種形式的碳的價格,包括碳稅、碳交易,形成碳排放權的價格;還有一個是社會治理。

“綠色溢價從2015年至今快速改善的背後是技術進步,包括光伏、電動汽車等等。可以想象20年以後,中國可能變爲能源出口國,出口的是使用太陽能和風能的機器設備。我們估算未來40年,中國的綠色投資總需求達到140萬億元。靠綠色金融來推動綠色投資,關鍵點是綠色標準的制定和信息披露。”彭文生表示。

他同時指出,碳排放有幾個挑戰。第一個挑戰是全局和局部的關係,碳排放的外部性是全局的,中國建設全國統一的碳交易碳排放市場,全國的碳排放可能是下降的,但是地區的碳排放變化可能是有差別的,南方更大的可能是賣碳排放權,北方的京津冀地區更大的可能是買碳排放權,由此導致,北方的京津冀等地區的空氣污染和土壤污染會加重。還有一個挑戰是效率和公平的關係,現在有不少的省對傳統的化石能源行業較爲依賴,未來將面臨較爲“痛苦”的能源轉型,需要財政政策從中發揮作用。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則表示,碳中和推動了能源系統的轉變,因爲它能夠控制溫室氣體中最容易控制的化石能源二氧化碳的排放。“碳中和首先推動能源的轉型,能源轉型中以電力轉型爲重點。其他領域,包括工業、建築、交通,能夠用電的儘量用電,不能用電的稱之爲難以替代的技術。這些或者用氫,或者用合成的化石燃料,或者碳普及的方式來解決這些難以實現電氣化的這些系統的改革。”李俊峰表示。

李俊峰認爲,碳中和最終要完成一種增長方式的轉型。“近期以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爲抓手,減少能源消費,並且要實現經濟的增長的高質量轉型,爲儘早達峰奠定基礎。中期是發展資源能源脫鉤的新產業爲抓手,實現達峰之後的穩中有降。遠期以碳中和爲約束,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大體上是這樣,當然還有生活方式的轉型,還有能源系統的轉型。”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不代表對市場和行業走勢的預判,也不構成投資動作和投資建議,建議投資者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作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