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引起胃潰瘍免驚 醫師建議補充益生菌

林暘朝醫師表示,吃藥也可能引發胃潰瘍或是腸發炎拉肚子,建議此時可以補充益生菌。(圖/太陽星科技提供)

市售益生菌常以調整腸道菌相爲號召,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醫師開的處方箋裡也會出現益生菌,而且是作爲治療處方的一部分。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暘朝表示,胃潰瘍是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所致,有部分患者是因爲要治療幽門桿菌吃抗生素配方導致腸道菌相改變,引起腸胃不適甚至腹瀉等症狀,就會讓患者補充益生菌。

林暘朝表示,不論患者是腸燥症、急性腸胃炎、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或因緊張壓力大而出現腹瀉,臨牀經驗上,除了藥物處方之外,加上益生菌輔助治療腹瀉的成功率是很高的。腹瀉症狀一般是腸道發炎或腸道菌相失衡所誘發,也有可能是因爲治療其它疾病的藥物所導致。

例如中耳炎、呼吸道感染或爲了治療幽門桿菌,各科醫師多會開立含抗生素的處方來治療患者。林暘朝表示,抗生素可以殺死體內的致病菌,但同時也會殺死維持胃腸機能的益菌,以及數量最多、不好也不壞的中性菌,造成菌相失衡,胃腸道的黏膜隨之受損,引發胃腸道發炎、拉肚子,應適量補充益生菌,恢復腸胃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巴西、馬來西亞、比利時、西班牙等國的研究人員共組的聯合團隊,2023年12月在國際期刊《Cells》網站發表論文《Unravelling the Gastroprotective Potential of Kefir: Exploring Antioxidant Effects in Preventing Gastric Ulcers》,文中也指出一些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如治療關節炎、背痛、拉傷、扭傷、神經痛、牙痛、頭痛、偏頭痛、經痛以及退燒所用的阿斯匹靈等消炎、止痛、緩解症狀的藥物,引發的副作用就是胃潰瘍。

爲了解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引發的胃潰瘍後遺症,研究人員希望透過動物實找到可以護胃的方法。他們將實驗動物分爲3組,分別餵食經超高溫瞬間殺菌的牛奶、可治療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和幽門桿菌感染的胃酸抑制劑(質子幫浦抑制劑PPI),以及克菲爾發酵乳,評估三者的保護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可抗氧化和抗炎的克菲爾,也具有減輕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引起的胃黏膜損傷的潛力,可能是一種很有前景的胃潰瘍自然療法,爲未來的研究開闢了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