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馬桶前看一下 專家解析「7種便便類型」:2情形最贊

糞便是最能反應腸胃狀況的排泄物,同時也反映身體健康。(示意圖/ Shutterstock )

糞便是最能反應腸胃狀況的排泄物,同時也反映身體健康。營養師表示,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大便分成7類,不同類型的大便,相對應的飲食方針也各自不同,通常糞便呈現「長條帶點裂痕,與光滑且長條」,是最健康的型態,而排便頻率在3天1次或1天3次都是正常狀態。

好食課營養師楊哲雄在好食課臉書粉專表示,7種大便型態中,「硬且小顆分散、長條凹凸不平」都屬於便秘狀態,主因膳食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無足夠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並增加糞便體積,也無水分幫助潤滑腸道,導致便便較難排出,而「長條凹凸不平」雖然表示膳食纖維相對較多,但仍屬攝取不足,水分也喝不夠。

營養師教民衆從7種便便型態調整飲食。(圖/好食課提供)

針對便秘問題,他建議,每日5蔬果,吃足3份蔬菜、2拳頭大小的水果,主食類也可選擇全谷及未精製雜糧增加纖維攝取,且每天要喝足體重公斤數乘以30毫升的水。此外,也要留意「低油飲食」容易因油脂攝取不夠,腸道缺乏潤滑而有便秘問題,可靠適度補充油脂改善便秘。

相對於便秘的困擾就是腹瀉,楊哲雄表示,「斷側光滑且柔軟、糊狀大便、水狀無固定形」都是腹瀉的便便型態。造成腹瀉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腸躁症、乳糖不耐、吃壞東西或是腸道菌相不平衡導致。

他表示,若屬於「斷側光滑且柔軟」,可適度補充益生菌,並減少辛辣、油炸等易刺激腸道的食物。若是「糊狀大便、水狀無固定形」的型態,則可能是食物不新鮮、手部不乾淨,或腸胃炎及乳糖不耐者吃到含乳糖食品導致腹瀉情形較嚴重。因此,民衆除了減少辛辣、油炸等易刺激腸道的食物,也要注意個人衛生清潔和食物儲存情形,乳糖不耐症嚴重者則減少乳品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