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用卡服務到“軟硬暴力”催收,銀行如何化解投訴“重災區”?

“315”將至,各行各業對於不合規行爲的曝光關注度大幅增加。在銀行業,各類關於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教育宣傳活動已大量推出,旨在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及風險防範意識。

由於涉及居民的“錢袋子”,所以,銀行業的服務質量一直備受關注,第一財經結合多個社交平臺和投訴平臺發現,個人貸款業務是銀行業被投訴的“重災區”,其中尤以信用卡業務、貸後催收爲甚。

信用卡的三類投訴

長期以來,與信用卡相關的業務一直是銀行業投訴量最多的問題之一,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已有超過30萬條投訴與信用卡相關。

目前,信用卡市場一片紅海,已步入存量競爭階段,根據央行數據顯示:在銀行業持續清退睡眠卡的背景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依舊達到7.79 億張,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55張。

爲了吸引客戶,各大銀行推出了大量的信用卡產品和優惠活動,從而也出現了信用卡服務不規範、不到位等問題。這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信用卡收費問題,諸如客戶認爲信用卡違約利息不合理、誘導賬單分期或消費分期、誘導辦卡、收取信用卡年費等。

比如,有客戶在網絡平臺上傳了一張信用卡賬單,賬單顯示,該客戶當期賬單金額接近6萬元,違約金接近2300元、循環利息900元。該客戶認爲,銀行信用卡罰息過高,堪比高利貸。

信用卡專家董崢認爲,客戶對於信用卡的投訴大致分爲三類:一類是服務性投訴,即由銀行服務不到位而引發的合理性投訴,比如信用卡機構在收費標準上未詮釋清楚,導致客戶對費用產生不滿等;二是無效投訴,這更多是客戶的情緒發泄,諸如信用卡逾期、無力償還後投訴銀行收取違約利息;三是惡意投訴,這其中,部分涉及到金融黑產等問題。

爲規範信用卡業務經營行爲,落實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合作機構管理責任,提升信用卡服務質效,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2022年6月,銀保監會、央行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對欺詐辦卡、捆綁銷售、利息費用收取、違約金條款、高額授信、睡眠卡、信用卡分期、聯名卡等提出了治理要求。

《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實施嚴格的信用卡營銷行爲管理。不得承諾髮卡或者承諾給予高額授信;不得進行欺詐、虛假宣傳;不得采取默認勾選、強制捆綁銷售等方式營銷信用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客戶投訴也是提升信用卡機構服務水平的手段之一,但從行業監管角度出發,投訴量並非起到決定作用的,要細分投訴內容,剔除無效投訴和惡意投訴的部分。”董崢說。

“軟硬暴力”催收仍待強化監管

與個人貸款類業務相關的貸後催收環節,同樣是投訴的“高發區”。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2萬條投訴中包含暴力催收,這其中,既涉及到銀行業務,也涉及到網絡借貸業務。

比如,有客戶投訴銀行委外的催收公司欺騙客戶能減免利息、分期付款,而打電話到銀行客服又被否認;有客戶投訴銀行第三方催收人員態度惡劣、威脅家人、甚至電話騷擾未成年人;有客戶投訴催收電話過於密集,一天催收電話達到7次,且頻繁聯繫客戶留存的緊急聯繫人。

今年2月底,餘姚市公安局還對外通報了一起近日偵破的尋釁滋事案件,一催收組織長期通過事先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後,採用電話轟炸、威脅、辱罵、發送假律師函等“軟暴力”手段,對諸多與債務無關的個人、單位進行滋擾,案件遍及全國20餘個省、市。同時,該催收組織對每筆催收欠款收取30%到40%不等的勞務費,平均一個月的流水達千萬。

廣東中漢律師事務所行政副主任何偉峰對第一財經說,催收公司沒有專門的牌照,進入門檻低,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和法律法規約束,目前僅有《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了催收非法債務罪,或是此前適用的尋釁滋事罪等,其對行業的規範是遠遠不夠的。

去年5月,國內最大催收公司湖南永雄在官微發佈了《告全體員工書》,透露有179名員工被強制帶走,3名員工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批捕。

在宣告中,湖南永雄也提及了行業缺乏監管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據瞭解,催收行業目前的主要約束機制來自委託方,也就是銀保監會、銀行業協會監管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監督規範從事金融業務流程外包服務的企業。

“委託方通常會制定詳細的業務操作規範約束催收公司的催收行爲,比如錄音、錄像,催收的時間段、催收次數等,並定期檢查。”何偉峰說,“所以,催收公司出現問題,委託方也難逃其咎,我個人認爲,催收公司和委託方都應該進行備案,以更好地管理和防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