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覺藝術大師艾雪M.C.Escher 神秘學觀藝術何不跟自己的腦袋玩?

曾經有個藝術朋友用「腦袋型」和「身體型」來區分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式前者指的是在動手接觸畫布之前,先有過完整縝密的規劃和計算,再依照藍圖作畫,最終想展現的是某種思考型態邏輯概念,等待觀衆去閱讀並計算。相較起前者「都想好了再動手」,後者則是「讓手去動」,用身體直覺去表達某種有機的、流動情感狀態,有着較爲原始的生命力畫作永遠沒有明確的終點,不論是對創作者來說或是觀衆來說,永遠都有無盡延伸的感性可能。

當然,這兩種狀態不會是非此即彼。就連最狂野原始的藝術家都會向你強調理智在創作中如何不可或缺,就像看似冷靜自制的作品可能出自一個「在思路中玩耍」的頑童——如同這位帶給數學界、科學界和認知心理學界無數禮物艾雪(M.C.Escher)。

Den Haag艾雪博物館,牆上作品爲《白天與黑夜》Day and Night. 1938

很多人是從知名的「錯視版畫」(例如「上下樓」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1960)中認識他,另外「幾何變形」系列如《白天與黑夜》(Day and Night)亦是一絕,他對無盡概念的着迷也讓莫比烏斯帶(注),反覆出現在作品中如《騎士》(Horseman),另外還有無數的作品,向我們展露了物理和數學的規律與邏輯之美,又同時利用人類大腦對物理世界的固執,玩弄了合理不合理界線,搞得大家很亂,又不爭氣無法不盯着看。

《騎士》Horseman, 1946

【延伸閱讀】神秘學觀藝術 顛覆再顛覆的月光下的狂人達利

(完整文章請看城市美學態度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本文由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