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元宇宙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出新研究(ID:chuxinyanjiu),作者:袁昱,編輯:出新,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個新概念的出現,往往會經歷誕生、火爆、冷卻、思考的過程,“元宇宙”同樣如此。

在經歷了2021下半年的投資熱潮之後,從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元宇宙賽道的投融資出現了放緩的跡象:根據IT桔子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10日,元宇宙賽道在Q2的融資事件暫時只有23起(4月10起,5月8起,6月5起),相比2021下半年(Q3:53起,Q4:47起)大幅下降。

元宇宙投資降溫,其背後原因不難推測:互聯網大廠投資受限,出手更加謹慎;最近經濟形勢下美元基金處境艱難,手中子彈不足;行業大浪淘沙、好項目所剩無幾,元宇宙賽道缺乏優質標的。

因此,在經濟不夠明朗、項目魚龍混雜的當下,投資人更要擦亮眼睛,剔除那些打着元宇宙噱頭的“僞元宇宙”項目,才能披沙揀金,找到下一個千里馬和獨角獸。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公司不是元宇宙公司呢?投資人又該依據哪些特徵進行分辨呢?出新研究專訪了 IEEE候任董事兼IEEE標準協會候任主席袁昱博士,讓我們聽聽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什麼不是元宇宙?

“什麼不是元宇宙”,這是個好問題。我們之前談元宇宙說的一直都是星辰大海,結果很多投資人在看完商業計劃書之後發現做什麼的都有,有做VR的,有做3D動畫的,有做數字孿生的,還有做遊戲的……無論是什麼公司都說自己在做元宇宙,簡直是讓人哭笑不得。

從嚴謹的意義上說,很多講元宇宙的企業,還遠遠不是真正的元宇宙,只能說這些企業的部分技術或產品在朝着元宇宙的方向發展。

如果不玩文字遊戲,我認爲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的公司不是元宇宙公司:

1. 不夠嚴謹

我所說的不夠嚴謹,指的是,企業做的僅僅是元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乾的事兒可能只是元宇宙的技術提供商,或者一部分模塊的提供商,僅僅如此就說自己乾的事兒是元宇宙,這樣是不夠嚴謹的。

同時,有些企業可能做的只是元宇宙的雛形,或者說是元宇宙相關的方向,元宇宙並沒有滲透到他們產品和業務的方方面面,他們做的東西並不是元宇宙的最終形態,只是與元宇宙有相關性。

不同的人對元宇宙有不同的理解。至今元宇宙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是如果企業能夠公開表達出“我們不夠嚴謹”,我感覺這種企業還是有自己心目中元宇宙的原則和定義的,也有自己對於原則的理解,爲此企業會對自己的技術、產品、服務專門做相應的調整和修改,使得自己的企業更加適合心中元宇宙的原則,這種企業的發心是好的,這種情況我們也應該鼓勵。

比如,有一家做視頻孿生引擎的公司,他們爲政府和一些企事業單位提提供實時實景的三維視頻場景,客戶可以使用他們的產品進行城市規劃、園區設計、安保分析等。像這種公司,他們有自己對於元宇宙的理解,他們打造的沉浸式、實時實景的數字孿生場景也確實是元宇宙的核心要素之一,他們雖然不符合元宇宙的全部定義和特點,但也是在做元宇宙相關的事情。

那具體到投資來說,“不夠嚴謹”的項目我認爲還是可以投的,因爲這種項目創始人的發心是對的。

不同的人又對元宇宙都有不同的定義,包括我們最近發的報告,邀請了IEEE的幾位專家提供觀點,每個專家對其也都有不同的原則的定義。投資人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創業者亦然。只要大家是奔着一個長期的“元宇宙”的願景去做這個項目,那麼就完全值得支持。我認爲從避坑的角度,“不夠嚴謹”的項目至少沒有欺騙的成分。

2. 有意誇大

第二是有意誇大。其實有兩類公司,都屬於有意誇大:

第一類有意誇大:業務不做改動,詞條全文替換

這類公司在很多展會上比較常見,比如有的公司以前可能是做VR的,或者是做數字孿生、3D動畫的。這些公司在元宇宙這個詞火起來之後,並沒有爲之做任何的內部調整,也沒有去想元宇宙是怎樣的一個願景,比如:

這類公司會在產品說明裡,把“VR”或“3D動畫”詞條全文替換成元宇宙。我說全文替換可能稍微有些誇張,這種公司不一定真的就是這麼操作,但基本上他們會拼盡全力往元宇宙上靠。

因此,大家可能會在這些公司產品的評論區看到這樣的評論:您做的這個東西跟3D動畫有啥區別?或者您做的這個東西跟虛擬現實有啥區別?這些評論其實就是一個小的判斷依據,就是說在“元宇宙”概念火起來之前和之後,這家公司做的事情和他們的產品原來是沒有差別的,只是換了一個叫法而已。

爲什麼這類公司是“有意誇大”而不是“不夠嚴謹”呢?因爲這背後體現了一家公司的發心——有着良好發心的創業者,在瞭解到元宇宙之後,可能會看很多書去補齊認知,並調整自己的產品、技術和服務;而發心不良的創業者,則只會蹭元宇宙的熱度、貼元宇宙的標籤。

一般來說,有一定發展歷史的企業更有可能根據自己的對於元宇宙的理解去補齊短板,比如 meta,他們爲了轉型元宇宙確實做了很多戰略、業務和組織的調整,做的事情確實和之前不同了;而有一些初創公司,則往往傾向於蹭熱度和貼標籤,將“虛擬現實”“動作捕捉”“3D建模”等詞條全文替換成“元宇宙”,這種情況其實就屬於有意誇大。所以這一類公司,我覺得他的發心其實不是那麼純正了,這類公司希望在貼上元宇宙的標籤之後估值會更高,或者說股價會更高,因此投資人在遇到時要謹慎判斷。

第二類有意誇大:產品不夠持久開放

第二類是做虛擬世界的公司,對這類公司我有兩個判斷依據:

產品具備持久性嗎?

首先是看他們的公司的產品是不是具備“持久”的特徵。現在元宇宙公認的最核心特徵就是“持久”,假如一個遊戲公司做了一個開放世界的網遊,那我們就要看:用戶在遊戲裡創造、破壞了什麼東西,如果下次登錄痕跡還在,就是持久;但如果每次登錄進去都會重置,就不持久。比如吃雞,每次登錄地圖都會刷新,就屬於後者。沒有持久特徵的遊戲硬說自己是元宇宙,就屬於有意誇大了。

宣傳“虛擬資產可遷移”嗎?

其次是看他們是否在宣傳中聲稱“虛擬資產可遷移”。很多做虛擬世界的公司會拿NFT說事兒,他們說你看,我的虛擬資產能夠在虛擬世界之間遷移,用戶只要買了一個虛擬的裝備,就可以天經地義地拿着它到處走。但是說這話的人99.9%是不玩兒遊戲的人——他們想當然地覺得一個裝備或者一個資產在不同元宇宙之間的遷移很重要,但其實壓根不重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舉個例子,我自己是玩遊戲的人,我既玩使命召喚,也玩和平精英。就以這類型的遊戲爲例,有什麼必要非得把使命召喚裡的槍帶到王者榮耀裡面呢?一個遊戲裡頭每樣武器屬性的設計,都與這個遊戲本身的可玩性息息相關,所以遊戲公司裡纔有“遊戲策劃”這個工種來調整遊戲裡各模塊的數值。遊戲裡有一樣東西叫做“平衡性調整”,如果你硬要把一個遊戲裡的某件裝備帶到另一個遊戲裡,那就影響了兩個虛擬世界的平衡性,兩個遊戲都沒法玩了。

綜上,我想表達的是——每一個虛擬世界裡面的物品,都與這個虛擬世界本身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應該保持這個虛擬世界的平衡性,而不是去破壞它。

元宇宙的核心技術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做感知與交互的,包括現在做XR技術的一些硬件公司。從感知交互的角度講,將這類公司做的事情稱爲元宇宙問題並不大,因爲“不夠嚴謹”和“有意誇大”之間的界限本來就比較模糊,從相對善意的角度,我還是願意把這類公司歸類爲“不夠嚴謹”。

還有另一類核心技術就是我們剛纔講到的虛擬世界,這類項目就可以用我們上文中說到的“是否具備持久性”和“是否宣稱虛擬資產可遷移”進行判斷了。

3. 蓄意誤導

第三種情況是蓄意誤導。這就涉及到“NFT” “Web3” 與“元宇宙”之辨了。

很多人會把NFT和Web3等同於元宇宙,一說NFT就是元宇宙,一說Web3就是元宇宙。

其實NFT和Web3從技術角度來講,對於元宇宙是有一定的益處的,它們的底層技術可以在元宇宙中發揮有益的作用。但對元宇宙來說,NFT和Web3本身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如果將NFT和Web3等同於元宇宙,那麼其實就是喧賓奪主、把自己定位到了元宇宙的本體,這個就屬於蓄意誤導了。

將NFT等同於元宇宙

我們先說NFT。NFT是基於Web3或者基於區塊鏈出現的,它對元宇宙確實有一些有益的作用,比如可以給予創作者一些激勵;但是現在很多打着元宇宙標籤的NFT,沒有使用價值,只有所謂的收藏價值或者投資價值,很多NFT就是孤零零的一個圖片或者3D模型,這個就屬於典型的捨本逐末和混淆視聽。

爲什麼呢?元宇宙本身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大家心目中元宇宙的願景是對各行各業、對生產生活都產生重大影響的東西,但是你如果把這種只有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的東西稱爲元宇宙,我覺得這是不成立的——收藏和投資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只佔一小部分比重,這與元宇宙的“體驗”和“泛在性”背道而馳,對於元宇宙的主流需求絕對不會是收藏和投資,因此不能簡單地說NFT就是元宇宙。

將Web3等同於元宇宙

再看Web3。爲什麼說Web3也不是元宇宙呢?我認爲有兩個因素可以說明:

首先,就元宇宙本身來說,它從基礎設施到應用場景都可以是去中心化的,但也可以是中心化的。比如基礎設施,已有的元宇宙的雛形,比如第二人生SecondLive,Roblox、meta等,它們都是中心化搭建的。

應用場景也是一樣,現有的根正苗紅的元宇宙的雛形都是中心化的,從商業角度我們也可以預見,確實可以有中心化的元宇宙,不是非得去中心化不可。而且不管是從技術還是商業角度看,中心化的元宇宙在功能、性能等很多方面可能都比去中心化的元宇宙要做得更好。

其次,很多Web3的鼓吹者總是拿“所有權”來說事兒。他們會找一個佔據優勢地位的大企業,說你看,之前web1.0相當於用戶只讀,然後web2.0就可以寫、可以創建內容了,到了Web3.0用戶可以擁有內容了,有所有權了。

在Web3中,用戶確實用戶確實有了所有權。但有了所有權之後,用戶並沒有獲得與之匹配的收益——如果項目方跑路了,用戶連告都沒地方告;用戶的使用權也沒有得到更加切實的保障——至少就現在來說,有了所有權之後,用戶很難在項目裡玩出什麼新花樣,也很少享受到新的服務。因此,只拿“所有權”說事兒是沒有用的,目前它對用戶而言沒有實際意義。

回顧IT的進化史,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發現一個趨勢: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用戶日漸接受了從有形的產品到無形的服務的轉變。這種轉變,本質上其實就是是“重視使用權而輕視所有權”。你現在說Web3時代來了所以我們要開歷史的倒車,又回過頭來講,其實還是所有權更重要,這就沒法自圓其說了。

優先投資工業元宇宙

很多人認爲,在元宇宙時代,所有行業都會被重構一遍。

這句話說得沒錯。正如同移動互聯網重構了遊戲、電商、本地生活等行業,元宇宙也將對很多行業進行顛覆性的重構。

而具體到工業元宇宙和消費元宇宙哪個領域應該優先投資,我個人認爲,是工業元宇宙。

我個人是消費元宇宙的信仰者,但是受限於當下的技術狀況,消費元宇宙各方面的體驗確實還比較差強人意——儘管去年meta的Oculus Quest2賣得很不錯,但還很難稱得上是整個市場的爆發。換句話說,消費元宇宙需要以良好的體驗和便捷的操作來吸引用戶,但目前來講,這兩點都很難實現。

而工業元宇宙就不同了:工業元宇宙追求的是產業的數字化,它對個人體驗的要求沒有那麼高,對價格也沒有那麼敏感。工業元宇宙在乎的是我用了這些技術和解決方案之後,能不能給我帶來增益,比如降本增效、減輕碳排放、提高生產率等。這些在現有的條件下就能做到,因此VR、數字孿生這些技術在工業元宇宙裡能夠優先得到使用、優先產生收益,當然也就能夠優先爲創業者和投資人帶來回報。

那麼,元宇宙投資人應該怎麼辦?元宇宙覆蓋的行業這麼廣,你應該從哪下手呢?我認爲投資人第一步要做的是,問問人家相關行業的人這東西行不行。

如果我們把“元宇宙對各行業的重構”講的更接地氣一點,其實就是做“數字化轉型”,只是元宇宙是數字化轉型的高級階段。如果投資人不瞭解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展,也不去跟行內人交流,想當然地認爲我有區塊鏈了,我有NFT了,我有Web3了,我就能把這個行業重做一遍,這樣大概率是會翻車的。

縱觀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的技術變遷史,從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再到物聯網,除了移動互聯網依靠iphone實現了爆發式崛起,其餘很少有哪一個技術在某一個時間點突然爆發。技術的進步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因此我認爲,元宇宙也不會是到了某一個點就突然爆發的事情,一定也是一邊耕耘、一邊收穫,循序漸進發展的。說得文藝一點,元宇宙之路,就是一條需要耐心攀登但沿途風光無限的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出新研究(ID:chuxinyanjiu),作者:袁昱,編輯:出新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