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進口電動車堆積在港口!歐洲港口變身“停車場”背後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陶震】“進口汽車堆積,歐洲港口變身‘停車場’。”英國《金融時報》9日報道稱,歐洲市場出現電動車銷售放緩跡象,大量進口電動車堆積在港口。報道羅列了進口汽車停留在歐洲港口的幾個主要原因,其中包括缺乏卡車司機、銷售不及預期等。那麼,歐洲港口變身“停車場”背後到底有哪些原因?《環球時報》對此進行了調查。

訂不到卡車

根據《金融時報》的報道,電動汽車在歐洲港口堆積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電動汽車在當地市場銷售放緩,二是歐洲的物流面臨困境,如卡車司機的短缺導致難以儘快運走抵港貨物。港口和汽車行業的高管表示,一些汽車公司預訂了船舶運輸,但沒有預訂後續的運輸。此外,當地司機人手不足以及將進口車轉移到卡車上的設備短缺,也使得汽車製造商們普遍難以預訂到卡車運輸。

另有知情人士表示,“缺少卡車”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因爲許多卡車已經“被特斯拉預訂”。他們還補充說,“任何新品牌都會面臨這一問題,如果你沒有規模,沒有定期的運輸(訂單),那麼你就不是卡車集團的最大客戶。”

針對以上情況,德國漢堡一位汽車經銷商在接受《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採訪時表示,歐洲本身運輸能力不足再加上受德國鐵路多次罷工等影響,可能導致港口存放較多進口車。此外,目前歐洲電動車的銷售情況也不及預期。

“歐洲港口及配套的鐵路、公路、卡車運輸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運力不足,是造成‘堆積’的客觀原因,也是關鍵原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樑懷新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疫情前海運汽車一般使用滾裝船,車輛可以直接開下船,便於運轉,但疫情時很多滾裝船都停止使用,目前車企大量使用運輸成本更低的集裝箱船運輸,這也產生了衍生問題,即集裝箱需要動用港口吊裝設施卸載,而歐洲的港口設施老化,工人也常常罷工,因此運轉很慢。

英國“Automotive logistics”網站也在報道中提到,滾裝運輸行業交貨頻率目前仍然很低,但正在努力恢復中。除此之外,歐洲最繁忙的汽車港安特衛普-布魯日港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隨着越來越多的客戶選擇跳過經銷商直接在網上訂車,整車廠商選擇在港口建立更大規模的“戰略庫存”,以便更快向客戶交付車輛。

與當地分銷商也有關係

《金融時報》在報道中援引一位汽車物流專家的話表示,許多被卸下的電動汽車會一直停放在港口,直到銷售給當地分銷商或最終客戶。

對此,《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多家車企相關負責人,有人表示會存在將車輛停放在碼頭的情況,但也有車企表示,每個車廠操作不同,但一般不會將車長時間停在碼頭,有企業會在港口附近建倉庫。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上週走訪德國最大的汽車港——不來梅哈芬港時看到,港口堆滿了各個品牌的汽車,其中只有一部分是中國品牌。這些汽車大部分停放在露天碼頭廣場,還有一些存放在多層汽車倉庫。當地汽車物流業管理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汽車有一部分會進入德國市場,還有一部分是要通過火車和卡車轉運到奧地利、捷克等國家。

有分析認爲,進口車“堆積”在一些港口與當地分銷商的行爲也有關係。一般來說,汽車抵達歐洲,清關後第一步會存放在港口,後續再由卡車運輸到經銷商處。安特衛普-布魯日港工作人員表示,如今汽車分銷商更多地把港口停車場作爲存放進口車的倉庫,而不是發往經銷商那裡。

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汽車出口到歐洲,當地分銷商付款或部分付款後接手這批貨物,所以相當於是分銷商把車“囤”在了港口,經銷商也是從分銷商那裡進貨。

又在炒作中國“產能過剩”

據國內某車企派駐在歐洲分公司的高管向記者分析,今年7月歐盟將正式執行關於汽車技術要求的新法規,爲保證車輛順利入關和註冊,有不少中國整車廠計劃在上半年加大向歐洲運車的力度。張翔認爲,中國車企產能高,將汽車運到歐洲是一種“主動行爲”,這有利於儘快交付,也方便退單,讓客戶的體驗更好。

近來歐盟宣佈推後新能源車“大限”,再加上特斯拉的競爭以及中國品牌海外知名度不足等因素,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上的確面臨諸多挑戰。

對此,樑懷新認爲,中國車企在海外市場上的戰略佈局需要加強風險研判能力。“但更主要的是,英媒是在配合西方政界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樑懷新表示,如今中國出口形勢好,它們又開始炒作中國貨物堆在歐洲港口。

近日,美國財長耶倫在訪華期間稱,中國一些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7日在法國巴黎主持召開在歐中資電動汽車企業圓桌會,他表示,中國汽車製造商不需要補貼來獲得競爭優勢,美國和歐盟關於“產能過剩”的指控毫無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