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祭農林22條攬人才 農委會坦言難擋退休人士赴陸

今(17)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例行記者上介紹「農林22條措施」,臺胞與臺企可在大陸農林業領域申請補助並參與技術創新研發。(本報系資料照)

大陸自3月起暫停輸入臺灣鳳梨,今(17)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例行記者上介紹「農林22條措施」,臺胞與臺企可在大陸農林業領域申請補助並參與技術創新研發,但不少人質疑是「農業統戰」;農委會表示,針對我核心農業技術研發人員依法到大陸都要經過覈准,但也坦言管制只針對在職公部門人士,退休人士無法可管。

爲了深化臺企與農墾企業合作,大陸推出「農林22條措施」,支持臺胞參與城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畜牧水產養殖等多個領域的建設經營,並投入技術創新與研發,但是消息一出,不少臺灣人認爲在禁止鳳梨後釋利多,是農業統戰的手法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臺灣有「在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審查原則」,名列禁止赴陸投資項目共409項,鳳梨產業就是其中之一,也會滾動式檢討409項的調整必要。

然而技術在人難以防範,是否會是變向的技術外流?陳駿季指出,技術是搭配品種,除非連品種都帶到大陸,否則我們技術搭配對岸的品種,以研究角度來看,估計調整到適合當地品種也要2至3年。

另外這22條鼓勵技術人才去做技術研發,大陸一直以來也試圖挖角,既然對岸釋利多,臺灣有什麼方式來留住人才?

陳駿季分析,目前是針對核心農業技術的管制,所有參與研發的人員赴陸都要經過覈准,試驗改良人員出國也要透過許可制,學術研究單位人員只要涉及核心科技視同管制名單,這部分已和教育部科技部討論。

問到,退休人員、退休的水果產業加工業者等若被重金挖角到大陸和東南亞,是否也有相關管制?

陳駿季坦言,人員管制只是針對公部門,投資管制是針對產業,一旦退休後脫離公部門就屬於一般人士,將不再歸屬管制名單,只能告訴他們帶着專業技術赴陸對國內產業並不好,不過去其他國家的管制就相對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