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部落休耕長達50年 他養黃牛解荒刺激生產

牡丹鄉大梅部落休耕狀態達50年之久,大梅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姆拉嫩見狀直嘆可惜,近來帶頭養黃牛盼刺激經濟產值觀光效益。(謝佳潾攝)

牡丹鄉大梅部落休耕狀態達50年之久,大梅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姆拉嫩見狀直嘆可惜,近來帶頭養黃牛盼刺激經濟產值與觀光效益。(謝佳潾攝)

牡丹鄉大梅部落休耕狀態達50年之久,大梅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姆拉嫩見狀直嘆可惜,近來帶頭養黃牛盼刺激經濟產值與觀光效益。(謝佳潾攝)

大梅部落是牡丹鄉最靠近平地的部落,也是鄉內耕地條件最好的,但因人口老化加上外移嚴重,休耕狀態達50年之久,四處可見大片荒田,大梅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姆拉嫩見狀直嘆可惜,近來帶頭養黃牛盼刺激經濟產值與觀光效益。

姆拉嫩指出,大梅部落有許多良田,但因休耕過久加上人口老化、外移,不少良田都成了荒田,現今僅剩零星戶種火龍果,放眼望去多是雜草叢生,其實部落在沒有開發、無污染的狀態下,結合友善農耕發展觀光是有經濟效益的。

「所以我決定養牛。」姆拉嫩笑說,目前部落真的是老人家居多,要長輩再扛鋤頭種田也是種負擔,因此在畜試所的協助下,決定嘗試圈養臺灣黃牛保種,一來放牛吃草輕鬆又能活用農地,二來可打造往日農村景象發展觀光。

姆拉嫩率先養2頭黃牛,而後有6名族人認同他的看法跟上圈養腳步,目前圈養牛隻有逾10頭,他說,以圈養面積3、40甲來看,若加入的人愈多,未來的經濟產值非常可觀,因爲不僅是觀光產業而已,也能做二級加工輸出端。

他強調,若能延伸成「林下經濟」,那對部落的幫助會更大,畢竟會有專業團隊進行輔導,發展面相會更廣,且經營成本也會降低,所以他盼族人能一同努力把黃牛養起來,讓外界看見大梅的不一樣,並富有創生與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