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草圳 鳳頭蒼鷹來築巢

瑠公圳曾是臺北的重要水圳之一,大安森林公園規畫大灣草圳」,以往昔水路基礎營造一條新型態的都會生態親水廊道,讓人與自然能和諧共生宜居城市;圖爲草圳內活水飛輪裝置。(郭吉銓攝)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左)昨在大灣草圳甫完工的「活水飛輪」體驗測試。(郭吉銓攝)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董事長林敏雄長年致力於生態保育,積極推動大灣草圳計劃。(張鎧乙攝)

大安森林公園9號入口內,近來有20臺亮紅色的「活水飛輪」,引起不少民衆好奇,這正是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和臺北市政府一起推動的「大灣草圳」計劃,甫於7月完工的第一期工程,本月初將開放民衆使用。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董事長暨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林敏雄說,瑠公圳的水清澈見底,是他小時候美麗的回憶,認爲公園裡有草圳和溼地對生態有益,「既然要做,就不要等。」

踩踏飛輪 儲存水撲滿

這項計劃致力於重現臺北200多年曆史的瑠公圳人文願景,不只活化水質、改善生態,連保育類的鳳頭蒼鷹都來棲息、築巢,讓美麗的自然生態迴歸,深具意義

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認養大安森林公園段的建設,分6期施工預計於2019年12月完工,每期工程都以水撲滿的概念爲基礎,讓草圳下的水撲滿可儲存雨水自給自足。已完工的「活水飛輪區」機械互動設施以城市「健森房」爲概念設計,讓民衆踩踏時可運動健身,還可將動能轉化成汲水能量帶動地底水撲滿的水循環,活化水質。

大灣草圳後續5期還會有音樂花園林蔭大道等,也將引進日本最新的療愈庭園,林敏雄說:「我們計劃一直沒停過,希望在不干擾市民運動的情況下,用最快速度完成每期工程,改善生態。」

溼地生態 要做不要等

水質、生態改善,保育類的藍鵲、鳳頭蒼鷹也常飛來覓食、築巢,臺灣猛禽研究會員、《大安小飛俠─鳳頭蒼鷹》導演蕭啓仁就說,大安森林公園天然的鳥食多,1天最高出現7只鳳頭蒼鷹來覓食。

6期工程 預算破億元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表示,他曾在亞馬遜河水域做過研究,觀察到有水域的地方氣溫就會降低,認爲大安森林公園內有森林、隨着每期工程讓水域變多,有助於降低臺北市的氣溫。

慶祥基金會至今投入近3億元,這次草圳計劃預算不斷追加,預計至完工會再追加破1億,林敏雄認爲做好事一定要持續,希望大安森林公園更漂亮,「由我們帶頭髮起,以後公園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