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酥只用鹹鴨蛋,是瞧不起雞蛋嗎

一年賣出1億枚蛋黃酥的工廠長什麼樣(來源:本站浪潮工作室)

小學的課文裡,汪曾祺筆下的高郵鴨蛋饞哭了多少小學生:“油多尤爲別處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一顆新鮮生鴨蛋,似乎沒什麼魔力。但醃製成滋滋冒油的鹹鴨蛋後,無論是直接拌飯,還是用來炒青椒、煮豆腐、做湯,甚至被填進蛋黃酥裡做餡料,都堪稱一絕。

相比之下,廚房的另一位“全能選手”——雞蛋,則剛好相反。煎炸蒸煮,鮮雞蛋都不在話下;但鹹雞蛋卻很少見。

望着同樣金燦燦的蛋黃,你陷入沉思:同樣都是蛋,爲什麼鴨蛋總要被醃製成鹹的,雞蛋卻不用如此?爲什麼蛋黃酥這類中式糕點裡要放鹹鴨蛋黃,而不是鹹雞蛋黃?

鴨蛋變鹹蛋,最初其實是個無奈之舉。

如果你同時敲開一枚新鮮的鴨蛋和雞蛋,就會發現兩者的氣味差異巨大。鮮鴨蛋撲面而來的就是一股濃濃的魚腥味。這是高含量的三甲胺帶來的獨特氣味,而鴨蛋的三甲胺含量顯著高於雞蛋的[1][2]。

所以,新鮮鴨蛋氣味刺鼻,很難讓人直接食用。

另一方面,傳統飼養方法下,鴨生蛋是季節性行爲,春秋一來就進入了產蛋高峰期,鴨蛋一窩一窩地下。來不及及時吃掉的鮮鴨蛋很容易變質。

這樣一來,人們爲大部分鴨蛋找了一個最佳歸宿——醃製。

不曾想,醃製不僅延長了鴨蛋的保存期限,還讓鴨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美味。如果說皮蛋還因爲略顯黑暗的外觀令很多人望而生畏,鹹鴨蛋簡直完美的無可指摘,長成一副人見人愛的模樣。

剝開青綠色的蛋殼,白嫩細膩的蛋白率先迎上來,咬開它,還沒來得及細品那抹鹹味,鹹蛋黃就俏生生地露出頭來。

鹹蛋黃是橙黃色的,有時甚至是通紅的,拿筷子那麼輕輕一戳,蛋黃便滋滋冒油。拿舌頭尖尖一抿,鮮得不得了的滋味,就這麼慢慢地升騰起來,充盈整個口腔。

通過醃製,鴨蛋的風味和質地被徹底改變了。

原本新鮮的鴨蛋黃裡,蛋白質和脂質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質地穩定。但在醃製中,鹽分卻讓蛋白質和脂肪形狀逐漸改變,緊密的結構土崩瓦解,脂質便自由地出來流浪了——這就是流油[3][4][5]。

鹹蛋黃會不會流油,主要取決於蛋黃的脂肪含量。而在脂質含量這件事上,鴨蛋有着天然的優勢。刨除個鴨區別,整體來看鴨蛋蛋黃中的脂肪含量明顯高於雞蛋,而蛋白質和水分含量則稍少[6]。

所以,如果選擇用雞蛋醃製,蛋黃出油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蛋黃流油與否,還會影響“起沙”。充滿着遊離脂肪的環境,才能讓蛋黃中的蛋白質形成沙感顆粒狀結構,造就獨特的起沙口感。鹹雞蛋難流油,自然也更難形成起沙的質地[4][5]。

鹹蛋黃最迷人的兩項特徵,鹹雞蛋黃都難以擁有。

從風味上來看,鹹鴨蛋也略勝一籌,不少造就獨特風味的物質,都是鹹鴨蛋黃專屬的風味密碼[7]。

而從分量上來說,鹹鴨蛋也更有料。新鮮的鴨蛋,蛋黃含量能佔到約34%,而雞蛋黃只有可憐的28%-29%。相比之下,個頭更大、形狀更飽滿的鴨蛋黃,吃起來更過癮[4]。

因此,一句話總結:醃製鹹雞蛋,可以但沒必要。想要吃到一顆最完美的鹹蛋黃,還是得看鴨鴨的。

當然,想要獲得一顆完美鹹鴨蛋黃,僅靠鴨蛋的先天優勢還不夠。鴨蛋醃製過程中的每個小細節,都會對其品質和風味產生影響。

不是所有鴨蛋,都適合當鹹鴨蛋。

鴨蛋的尺寸、蛋殼厚度乃至新鮮度都會對醃製過程產生影響。在我們對擁有全球最大蛋黃酥工廠的軒媽進行實地探訪時,就發現了軒媽獨特的鴨蛋挑選標準——大小、表面潔淨度、新鮮度和完整度,都需要合格,才能成爲蛋黃酥中鹹蛋黃的原材料。

不僅如此,軒媽還會根據不同尺度給鴨蛋分級,再根據鴨蛋的重量、生產日期分批醃製,才能保證鹹蛋黃品質的穩定、統一。實際上,除了鴨蛋本身的特性,醃製時間、醃製液濃度,都會最終影響到鹹蛋黃的品質。爲了做出美味的鹹蛋黃,軒媽在每一步都相當仔細[5][7][8]。

在傳統鹹蛋醃製中,經常會有硬芯的出現。這是因爲醃製過程中,高鹽環境讓部分蛋白質分子間發生了相互作用。硬芯一旦形成,就會大大影響鹹蛋黃的品質。因此,現代工業中往往採用低鹽短時醃製蛋黃的工藝進行生產,醃製時間更短了,但品質卻更高了[5]。

但即使是這樣,想要做出完全無硬芯的鹹蛋黃還需要一些巧思。擁有全球最大規模蛋黃酥工廠的軒媽,就有秘訣——重塑。

咬開一枚軒媽蛋黃酥,每一口鹹蛋黃都金黃油潤,綿密起沙。這背後,就藏着軒媽的小巧思。軒媽蛋黃酥裡的每一顆“蛋黃”都是打碎重塑的。

醃製好的鹹蛋黃,會先在精準控溫的旋轉式烤爐中經歷一輪加熱,用254℃的溫度烤制15-20分鐘。高溫烤制,除了能將鹹蛋黃徹底烤熟,還能充分激發它的香氣。高溫加熱,讓美拉德反應、脂肪的氧化分解等等紛紛發生,造就了鹹蛋黃豐富的風味[7]。

經過烘烤過後的鹹蛋黃,擁有的風味已經足夠迷人,但在軒媽的工廠中,這還不夠。

接下來,鹹蛋黃會被送進研磨機打碎,再加入黃油充分攪拌。這個過程不僅能去掉鹹蛋黃那微弱的腥味,增添黃油獨特的奶香,而且能讓蛋黃的口感更加鬆軟,每一口都是綿密起沙的質感。軒媽不僅重塑了鹹蛋黃的外觀,而且讓它的風味和口感都上了一層臺階。

經過這樣一道處理再重塑成型的鹹蛋黃,顆顆飽滿圓潤,口口油潤起沙。

像這樣的巧思,藏在軒媽蛋黃酥的整個生產過程中。

蛋黃酥的“酥”來源於酥皮,而麪皮的起酥可是個技術活兒。麪皮起酥,需要兩種麪糰。一種是清水、黃油、麪粉揉成的水油麪團。這個過程又叫做打面,麪糰需要達到一定的延展性,才合格。爲了控制麪糰的性質,軒媽會在打面時加入碎冰塊控制溫度,精準控制麪糰溫度,讓每一團麪糰的延展性都基本相近。

第二種麪糰,則是不用一滴水,只用黃油和低筋麪粉揉成的油酥麪糰。在傳統中式麪點的做法中,需要人工將兩種麪糰揉到一起,形成層層間隔的酥皮面團,這個過程叫做開酥,十分繁雜、耗費時間。

不過,在軒媽的工廠中,精密的開酥機器代替了人工。起酥機可以精準地控制揉麪的力度、時長,做出標準的兩層面、一層油的餅皮結構。均勻、標準化的餅皮,在後續的烘烤中不僅有更均勻美觀的外觀,還不會出現開酥厚薄不均,餅皮爆裂的問題。

傳統做法中最難的一步,就這麼被標準化流程輕鬆解決。

餅皮和餡料都準備完成後,就進入了包餡定型階段。這一步,又是滿滿的巧思。

咬開軒媽蛋黃酥,你會發現層層疊疊的酥皮下面,還有一層雪白軟糯的雪媚娘皮,酥脆和軟糯的口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軒媽蛋黃酥的口感十分豐富。

雪媚孃的加入,讓整個蛋黃酥都有了不同的風情。一層雪白的雪媚娘裡,還有驚喜。一層紅潤清甜的紅豆沙,溫柔地包裹着鹹蛋黃,爲它帶來鮮香之外又一重額外的甜蜜。

包餡的過程,同樣是全自動生產線完成的。機器的精密控制,讓每一層的分量、厚度都能高度相似,生產線還會對蛋黃酥進行稱重檢驗,只有稱重合格的纔會被噴上金黃的蛋液,點上黑芝麻,接受烘烤前的造型。

造型完畢的蛋黃酥,就可以通過高溫烤制激發風味了。軒媽的烤爐十分壯觀,隧道式的烤爐有足足42米長,一條“隧道”有多個溫區。精細的溫區分控,可以確保蛋黃酥即使最中心處也能烘烤到位。

經過這條長長的隧道,一顆顆金黃噴香的軒媽蛋黃酥就新鮮出爐了。從這裡出發的蛋黃酥,會被打包送向全國。

過去,中式麪點無法規模化、標準化量產,但如今,軒媽做到了。它用高標準的自動化生產線和富有創意的產品設計解決了這一問題。憑藉着一枚小小的蛋黃酥,軒媽成爲了國內電商平臺糕點中當之無愧的頂流。

對每一顆鹹蛋黃的高標準,就是軒媽蛋黃酥的美味密碼。從鴨蛋選拔階段的高標準,到醃製的精細與標準化,再到突破傳統重塑鹹蛋黃。軒媽的每一顆鹹蛋黃,都兼具着極佳的外觀、風味和口感,標準化的流程造就了品質穩定的美味。

當鴨蛋遇上醃製工藝,它成了蛋屆當之無愧的美味明星;當傳統蛋黃酥遇上軒媽的創新與巧思,迸發出新的生機和魅力。軒媽蛋黃酥迄今已經賣出4億枚蛋黃酥,這就是軒媽蛋黃酥美味的最佳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