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後,德國輿論風向變了!

針對美國無端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德國媒體替中國“打抱不平”,認爲以中國“產能過剩”爲由指責其貿易傾銷顯得虛僞又短視,文章建議,“最好的方式是,西方國家接受這一競爭,將精力集中在要求中國政府全方位開放中國市場上,可以把它作爲條件提出:只有滿足這一條件,中國企業才允許將綠色產品以及汽車出口到歐洲市場以及在此設廠生產。”

中國“產能過剩”最近成爲美國指控中國不公平貿易競爭的主要議題,《德國之聲》指出,中國價格低廉的太陽能光伏板、風力發電機和電動車正在吞噬世界嗎?瑞士《新蘇黎世報》對此發表評論稱,“一個新的幽靈正在徘徊。它的名字叫‘中國產能過剩’。意大利和法國的車商一直對轉型電動車未予重視,現在,他們以傾銷爲由,要求歐委會限制進口中國的電動車。頃刻間,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啓動調查。”該文指出,美國發生的情景也很相似。馬斯克的特斯拉一直沐浴在暢銷的陽光裡,但現在,特斯拉感受到中國本土的競爭壓力。中國車商能提供更多車型、更理解汽車是一部移動計算機的道理,其產品質量更是迎頭趕上。特斯拉別無選擇,只能降價,宣佈裁員計劃。

文章認爲,西方訴苦的緣由事實上很清楚。“什麼是產能過剩?西方向亞洲的出口屬於產能過剩嗎?假如一個國家只爲自己的市場進行生產,那麼貿易從何談起?”“美國採取強力的制裁措施,但這卻反過來激發中國的創新意志,並爭取在高科技領域更加獨立自主。”

評論說,中國在電動車領域以及生產綠色產品如光伏板和風力發電機方面已取得初步成就。這當然要歸功於中國實施了積極的產業政策,生產廠商得到國家補貼,建起超過本土需求之外的工業產能。新工業政策觀察今年3月份的數據指出,過去數年裡,美國的補貼數目遠遠超過歐洲,但歐洲目前正在趕超。數據顯示,中國的補貼數目大約只有美歐的一成。“當然,中國政府的補貼,有不透明的成分,但這樣做的,不止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