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在普京之前訪華,朔爾茨賭上國家前途,我們和德國的關係變了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據俄媒報道,5月份普京將來華訪問,然而就在普京訪華之前,德國卻搶先一步,宣佈了來華訪問的計劃。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更是直接飛抵重慶,開啓了爲期三天的訪華之旅。

我們都知道,長期以來德國等歐洲國家都是唯美國馬首是瞻。

但這一次,朔爾茨卻主動求變,與中國接觸,也難怪有人會說,這是賭上國家前途的驚人之舉。

那麼,朔爾茨爲何要搶在普京之前訪華?此次訪問之後,我國和德國的關係真的會改變嗎?

經濟萎靡,亟待改變

2021年12月,朔爾茨接替默克爾成爲德國總理,這是朔爾茨第二次訪問中國。

這一次朔爾茨的訪華之旅持續3天,此行他將訪問重慶、上海和北京三地,日程覆蓋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內容,他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外國領導人訪華這樣急匆匆“跑遍中國”的也十分少見,所以說,朔爾茨此行一定有着其他想法。

期間,朔爾茨兩次參觀德國在華企業,兩次與中國大學生交流,他甚至還把記錄其中國之行的視頻放到自己的TikTok賬號上。

而德國之所以如此迫切地與中國接洽,其實有着多方面現實的原因。

首先,德國當前的現狀並不樂觀,發展正陷入停滯。

從數字上來看,德國2023年GDP爲4.45萬億美元,超越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三,似乎勢頭一片大好,但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原因也很簡單,德國超過日本,是因爲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都萎靡不振,而日本的倒退更加明顯.

一些專家甚至預測,日本在15年內可能會跌出發達國家行列,超越日本,並不能證明德國的經濟正處於健康的發展軌道上。

恰恰相反,2023年第三季度與第四季度,德國的經濟增長都出現停滯,第四季環比下降0.3%,遠低於官方預期。

另外德國的工業體系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威脅,過去十年,美國打着環保的名號,在全世界發起了去工業化進程,歐洲深受其害。

本來,德國是工業強國,重工業是德國的支柱產業之一。

但時至今日,德國的去工業化進程已經完成了40%,很多完善的工業體系遭到摧壞,工業品出口總額也受到影響。

名義上,德國的經濟只是略微下降,但背後真正的危機恐怕還需要時間才能浮現。

不僅如此,德國的競爭對手正在迅速成長,就拿德國人引以爲傲的汽車工業來說,曾經,奔馳、寶馬、奧迪佔據了全球豪華車品牌的“半壁江山”。

但在新能源的時代,這些王者紛紛跌落神壇。

相較之下,過去在汽車市場不溫不火的我們,憑藉着新能源汽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出口總量迅速提高,正在逐步侵佔德國車企的市場。

日前,歐洲已經宣佈,將無限期推遲禁止燃油車售賣的時間節點。

要知道,當初叫囂着要禁售燃油車的正是歐美國家,他們試圖以這樣的方式阻擾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但沒想到,正是這些舉措,給了我們“彎道超車”的機會,現在他們又試圖亡羊補牢,但主動權已經牢牢握在我們手中。

然而,這些不過是德國衰退的冰山一角,在東昇西降的大背景下,德國的前景將愈發堪憂。

正因如此,朔爾茨纔會如此急切地訪問中國,他很明白,我國作爲當前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只有與我們合作,才能解決德國當下乃至未來的危機。

聯合中國,削弱美國

其次,在地緣政治問題上,德國同樣需要依賴中國。

表面上,德國乃至歐盟與美國是同一陣營的盟友,雙方有着諸多共同利益,但其實他們並非鐵板一塊。

俄烏衝突以來,歐洲的能源安全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衝突爆發之際,美國操縱西方媒體,將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渲染爲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絲毫不顧北約東擴的影響,也完全漠視俄羅斯自身的安全關切。

此舉引發了普京的極大不滿,而歐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替罪羊。

當然,歐盟也不冤枉,畢竟,在美國喪心病狂制裁俄羅斯時,歐盟國家同樣不遑多讓。

德國一開始還有所保留,這自然引發了美國的不滿,人們經常調侃,“當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當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

朔爾茨上任不久,美國直接對“北溪”天然氣管道下手。

2022年9月26日,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德國等歐洲國家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發生了嚴重的水下泄漏事故。

經勘查,原來管道所在海域竟然連續出現了兩起爆炸。

隨後,俄羅斯媒體聲稱找到了美軍在這一水域活動的蹤跡,而前美軍軍官也表示,爆炸事件很像美軍的常用手法。

種種跡象都表明,美國就是“北溪”管道被炸燬的始作俑者。

也正因如此,2022年整個歐洲度過了有史以來最寒冷的冬天,如果說德國人心裡對美國沒有意見,那是不可能的。

除了與美國之間的分歧,德國與歐盟內部的其他國家同樣有着嚴重的利益衝突。

就拿法國來說,歷史上,德法便打過無數次戰爭,是出了名的宿敵,如今,全球經濟下行,兩國之間的存量博弈更加激烈。

前段時間,法國總統馬克龍與朔爾茨舉行會面。

馬克龍提出,法國、德國、波蘭等“魏瑪三國”理應團結,共同應對俄羅斯,馬克龍甚至提出,法國願意直接向烏克蘭派出地面部隊。

對於這一主張,朔爾茨並未迴應,更沒有明確表示支持法國的立場,顯然,德法兩國在俄烏問題上的衝突也已經擺上了檯面。

當前,國際局勢下愈發撲朔迷離,俄烏衝突,巴以衝突,以及近期以色列和伊朗的武裝衝突,都在打破和平與發展的態勢

倘若有朝一日,戰爭從局部走向全局,歐盟之間更是會分崩離析,到時候,德國作爲最強大的歐盟國家,一定會成爲衆矢之的。

從既往的情況來看,美國是靠不住的,因此,爲了確保地緣政治上的安全,德國也只能和中國合作。

合作深入,貿易頻繁

最後,即便只討論當下,德國與中國之間也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雙方的合作更是深入到了各個領域。

德國是貿易大國,與全球 230 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着貿易往來,外貿也爲德國創造了三分之一的就業崗位。

2022年,德國外貿總額達到了3.07萬億歐元,佔GDP的70%以上。

可見,對外貿易是德國經濟的重心,而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爲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雙方年度貿易總額達到了2980億歐元,汽車及配件、機械設備、電子光學設備和化工產品,都是德國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

當下的經濟環境中,美國通貨膨脹高企,債務問題嚴重,很難提供更大的市場,更別提支援德國經濟了。

歐盟一直不溫不火,也難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日韓兩國都是彈丸之地,無法滿足德國的出口需求。

一番比較下來,能夠承託德國經濟的,只剩下中國這一個大國。

目前中國的經濟建設已經成果顯著,同時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每年能夠消化大量的商品和服務,對於德國而言能否把握中國的市場將直接決定國家經濟命脈。

爲了表達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德國其實做了不少“納投名狀”的事。

今年年初,歐盟官員爲保護歐洲車企,試圖對華掀起反補貼調查,以打擊中國的車企。

而就在這次訪華前夕,朔爾茨代表650家車企的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公開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德國著名的汽車經濟專家杜登霍夫說道,“沒有中國製造的電池,德國電動汽車行業將舉步維艱。”。

而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更是表示,絕不同意對中國汽車施加懲罰性關稅。

這也是朔爾茨急匆匆趕在普京前面訪問中國的一大關鍵原因。

釋放善意,予以重視

“兩天經濟,一天政治”,正如我們剛纔所分析的那樣,在出發前,德國政府官方就已經爲這次訪問定好了基調。

除了總理朔爾茨,德國還派出了一系列政商界重量級人士,如環境、財政、交通三部門的內閣部長,以及西門子、寶馬、奔馳等十幾家大型跨國企業的CEO。

這份乘客名單顯示,德國企業的管理者和政府都認爲,如果沒有中國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朔爾茨在挑選陪同人員時也頗爲用心,曾經公開批評中國的經濟部長和外交部長都被他踢出了陪同名單。

而環境部長萊姆克一直高度讚揚中國對節能減排的貢獻,交通部長沃爾克在反對拆除華爲5G基站、反對打壓中國新能源汽車等議題上,他都是積極的推動者。

在德國國內,朔爾茨的訪華之旅也受到了高度關注,德國《圖片報》報道稱,“朔爾茨總理與職業經理人一起前往中國,以拯救我們的經濟”。

德國媒體還提到,“政府和一些企業喜歡討論減少對一個國家的過度依賴,但事實是,德國2023年對中國的投資創下新高”。

顯然,德國已經將中國當成了救命稻草,不管是解決經濟困境,還是走出地緣政治格局的尷尬境地,都指望着中國。

那麼,對我國而言,和德國的關係是否重要呢?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中國向德國的出口額同樣不容小覷,早在2002年,中國便已經超越日本,成爲德國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

隨後二十年內,雙方的合作日益深入,從交通、鋼鐵、通信,到文化、旅遊、科技,德國已經成了中國“通往歐洲的大門”。

另外,在政治上中德高層也頻繁地進行互訪,更加重要的是,如今美國將中國視作假想敵,一直在糾集盟友,想要打壓中國的發展勢頭。

倘若能夠獲得包括德國、法國等歐洲強國的支持,中國在戰略上將會更加主動,美國封鎖中國的陰謀也將不攻自破。

從各種角度而言,中德之間交好都是互利共贏的大好事,當然了,我們也不宜過度樂觀,畢竟,德國總理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訪華,其實功利性也很強。

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去年德國外長還公然宣稱“不敢想象和中國在一個星球上”。

此外,德國政府還對中企收購德國電子公司一事橫加阻擾,打着“安全”的名義,干擾中國企業正常的商務活動。

所以在和德國保持友好關係的同時,也必須時刻警惕這些人的存在,一邊從中國獲取好處,一邊抹黑中國的行爲,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結語

4月4日至9日,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訪華,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

世界各大國的高層人物,都不約而同地前來中國,足見我國的重要性。

如今,美國還在渲染“中國經濟衰退論”,各國領導人先後訪華,有力地還擊了這一謠言。

相信隨着中國的不斷髮展,這樣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常見,在國際事務中,中國也將掌握越來越大的主動權。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纔會被認定爲鐵粉。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