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評論朔爾茨訪華:離了中國,西方無法解決世界上任何重大問題

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龐大政商代表團訪華,和上次短短一天的倉促行程不同,這次一待就是三天,歷程3個城市,除了政治活動之外,還有經濟方面的商討,可謂十分豐富。

德國總理訪華,似乎已經成爲兩國之間的“傳統”。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其在任16年期間,到訪中國12次;默克爾的前任施羅德,在任7年,到訪中國6次。現在又輪到了舒爾茨,上任2年多時間,先後訪華2次。

從這一舉動來看,朔爾茨顯然是想要將德國和中國的友好關係延續下去,否則就朔爾茨目前僅有20%的支持,以及德國目前的經濟狀態,如果再交惡了中國,那麼朔爾茨將成爲歷屆德國總理中最差的一位,

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美國爲首的西方世界頻繁炒作所謂的“脫鉤”言論,除了針對俄羅斯之外,也試圖讓歐洲各國切斷和中國的貿易往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尤其是美國,其極端政客的言論基本都圍繞着“脫鉤”進行。但在拜登任期內,不論是拜登自己還是兩次訪華的美財長耶倫,都明確表示“不會和中國脫鉤”。

不是不想,而是根本做不到。

歐洲對中國抱有敵意的國家也不少,朔爾茨政府的親美路線,也讓德國內部炒作脫鉤的言論聲越來越大,其中又以綠黨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叫囂的最爲厲害。

然而隨着俄烏衝突持續,德國方面發現“對華脫鉤”根本就是個笑話,繼續炒作不僅達成不效果,反而會損害德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又推出了一個新的詞---“去風險化”,還爲此專門制定了對華戰略。

然而和德國政界的敵視不同,德國商界非常清楚中國市場的價值,不斷向中國釋放積極合作信號。

此次朔爾茨攜龐大的商界代表團訪華,現在也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雖然因爲他的態度問題,導致中德關係並不像默克爾時期那麼穩固,但形勢比人強,在俄烏衝突結局明朗的背景下,德國不敢繼續對中國採取敵視態度,選擇發展中德關係纔是最明智的選擇。

對於朔爾茨的舉動,德國媒體也給出了高度關注和點評,其中一家德媒體指出,在經濟上放棄中國,幾乎是行不通的,就像美國敵視中國一樣毫無意義,因爲離開了中國,西方世界幾乎無法解決任何重大問題。所以就算存在分歧,和中國保持對話也是最正確的事情。

法國媒體也報道稱,朔爾茨告訴德國智庫,中國是夥伴不是對手。他也在用實際行動證明這一點,爲中德關係的穩定做出積極作用。

只不過,有鑑於德國內部對臺海、南海和中國其他外部事物上的態度問題,我們有理由、也必須對朔爾茨釋放的善意保持懷疑,畢竟中國經歷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澳大利亞、加拿大、菲律賓這些親西方國家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轍,先主動示好,但是得到好處之後就開始翻臉。

對此,我們留個心眼總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