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訪華前夕,歐盟傳來兩條消息,對華不利,我方迴應一針見血
美國財長耶倫訪華之後,西方國家序列裡面,排名靠前的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即將訪華。
據悉,應中方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將於4月14至16日對華進行國事訪問。
此次朔爾茨訪華的亮點在於,不僅帶領德國環境部長萊姆克、農業部長厄茲代米爾和交通數字化部長維辛三位部長來華,還帶領超大規模的商貿代表團,包括寶馬、奔馳、西門子、默克、拜耳、蒂森克虜伯等知名德國企業高管。
顯然,德國十分重視中國市場,隨着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朔爾茨一方面想要繼續鞏固加強在華存在,一方面想要吸引更多中企投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既然要和我國談經貿,朔爾茨此次訪華,卻沒有帶上最爲重要的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衆所周知,哈貝克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都是德右翼政黨綠黨出身,親美反華。哈貝克的缺席,說明德國和歐盟內部,對於朔爾茨訪華有意見。
果不其然,在朔爾茨訪華前夕,從歐盟傳來兩條消息,對我國不利。
第一條消息,繼電動汽車後,歐盟將對中國風力渦輪機供應商發起反補貼調查。對於此項調查,歐盟聲稱“來自中國的廉價清潔技術以及產品,可能會壓垮壓倒歐洲本土供應商,所以必須開啓調查。”
在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提出“中國產能過剩威脅論”之後,歐洲亦步亦趨,緊緊跟隨美國的步伐,也開始以“產能過剩”爲理由,對我國企業下手了。說白了,美歐都在爲貿易保護主義找藉口,爲“對華經濟脅迫”找理由。
其實,儘管歐洲搞反補貼調查,來維護本土風電企業發展空問,但其昂貴的人力資源成本和其他技術物資成本,註定一個事實,那就是隨着歐洲風電項目收益持續下滑,歐盟這種基於意識形態調查中國的舉動,只會進一步加劇相關行業的財務成本,從而導致自身風電項目惡性循環。
第二條消息,德國商會對外公佈一項調查,聲稱“接近三分之二的德企認爲在中國遭遇不公平不平等競爭。德國企業認爲自己在產品品質和業務技術創新上有優勢,但也感受到來自中國企業的價格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利潤。
從第二條消息可以看出,朔爾茨此行,恐怕要和耶倫一樣,提出“中國產能過剩”、“中國工人工資低廉”、“中國產品價格低”等,進一步迫使我國企業提高成本。
說不定,朔爾茨還是那一套流程。
如同耶倫訪華一樣,來之前無端指責、氣勢逼人,一副要找茬的模樣;來了以後,又開始放低姿態、強調交流對話,看着人畜無害;回去之後,開始變本加厲針對中國,指責中國破壞國際規則。
對於朔爾茨訪華,我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十週年,中方始終重視德國,將德國視爲合作共贏的重要夥伴,願意繼續與德國加深合作,惠及兩國人民,引領中歐關係行穩致遠發展,爲世界發展注入更多穩定性確定性。”
從我方的迴應可以看出,我國始終以誠相待,重視和德國的合作,重視德國利益,如果德國搞“背刺”,多少有點兒說不過去了。
對於美歐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威脅論”、“中國廉價商品威脅論”,我國專家迴應一針見血。
我國專家表示,中國新生產模式源於低生產成本、低運費、低供應鏈成本,加上急速發展的高科技,使國際及國內民生消費品價格大幅降低。這是新商業模式創新,舊商業不斷被顛覆的過程。
歐美企業坐擁大哥席位多年,不思積極創新,卻訴求政府懲罰,違反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某些企業未來必將衰頹,乃至灰飛煙滅。
事實正是如此,歐美髮展吃了多少近代侵略的紅利,這會兒反倒指責中國,沒有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