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戰略危機下的外交策略

(圖/新華社)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外交部長王毅1月26、27兩日在泰國曼谷會談超過12小時。此外,中美從2023年5月發生情報氣球事件後,立即在維也納、馬爾他、華府接連三次重要會面,如此密集的高層會談,展現出在緊張的全球局勢與美中戰略競爭下,兩國對於競爭管理的負責態度,並以建設性對話落實2023年11月「拜習會」的承諾。蘇利文1月30日指出,過去1年來的「密集外交」有助控管戰略競爭帶來的磨擦與危機。

筆者對美中大國戰略競爭下的「密集外交」有下列主要觀察:

第一、政策目標明確。爲延續並有次序地落實拜習會的共識─推動並加強美中對話與合作,從2023年5月起,美國開啓「密集外交」來處理對中關係,透過對話溝通排除阻礙與誤解,避免觸發重大意外的風險。這些工作也將有助於恢復雙方領導人與高層的溝通,併爲推動各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做鋪墊。

蘇利文所強調的「密集」,並非只是形式上加強雙方外交頻率,而是要不斷提高溝通的品質,清楚說明雙方各自的立場與利益。在美中競爭的緊張關係下,這個「密集」互動可視爲重新建立信任的過程,凝聚共識。

蘇利文指出,美國不會僅爲對話而對話,而是在「精心選擇的領域」中「啓動和引導一定數量的工作級別磋商」,進行有價值的工作以促進美國利益。在擱置難解的爭議後,美中便可邁向事務性議題的合作,共同處理例如禁毒執法等棘手問題。

第二、透過危機下的協調落實對區域和平穩定的願景。蘇利文認爲美中密集外交其中的一項成果,就是在臺海未爆發重大事件的情況下,臺灣順利完成了歷史性的選舉。這是基於華府、北京和臺北三方都設法減少溝通失誤和誤解。

自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全球多以《經濟學人》的標題:「全球最危險的地方」來看待臺海日益嚴峻的局勢。2022年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臺,中國軍演更升高衝突風險。然而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紅海危機等軍事衝突陸續爆發後,臺海仍在緊張勢態下維持區域的穩定。這顯示美中儘管處在戰略競爭中,雙方依舊存在緩和局勢的共識。控管衝突風險不僅是兩國的工作,更有賴蔡總統多年來竭力維持現狀,堅守不挑釁、不冒進的立場面對中國各種灰色地帶行動的試探。

第三、維持區域穩定需加強嚇阻。拜登總統向習近平主席呼籲要尊重臺灣選舉並維持臺海安全;而中國選在臺灣選舉後隔日才進行解放軍東部戰區演練,並促使諾魯與臺灣斷交。美臺並非不能理解,中國基於政治意識形態需要,必須對臺灣選舉結果表示意見,並施以「和平統一」的統戰手段;我們也知道,中國必會不斷試探賴清德總統及其團隊對兩岸問題的因應方式,來確認賴總統是否延續穩健的「蔡英文路線」。

針對中國不斷強化的灰色地帶戰略,誠如蘇利文所言,除了加強外交,也要持續投入嚇阻的工作。蘇利文強調,若中國持續在南海、東海及臺灣海峽進行挑釁,美國「將與盟友密切合作,共同對抗併發聲,譴責其對於世界上最重要的水道和平穩定所構成的風險。」因此美國持續推動對臺軍售的常態化,並透過外國軍事融資等政策工具協助臺灣提升防衛力量。

美中雖有分歧,猶能開啓對話與合作,尋求的是競爭、協調而非冷戰、衝突。兩岸分歧亦然,臺灣人民已用選舉支持不尋求對抗與衝突的蔡英文路線與賴清德總統,也顯示在臺海緊張對立的現況下,兩岸對話交流實爲必要。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