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文化推手黃建業 獲2021臺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

建業跨足多重身分,包括電影學者影評人、詩人劇場導演及電影教育推廣者。(臺北電影節提供)

黃建業以影評文字支持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且出版多種電影評論賞析研究著作。(臺北電影節提供)

2021第23屆臺北電影節今日揭曉本屆臺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得主,爲資深的電影文化推手黃建業。黃建業跨足多重身分,包括電影學者、影評人、詩人、劇場導演及電影教育推廣者。他以影評文字支持1980-1990年代的臺灣新電影浪潮運動,且出版多種電影評論賞析與研究著作;擔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期間,接續電影保存的使命;對於電影的熱愛,讓他推動臺灣三大影展草創,迄今仍在校園傳承電影藝術,對於臺灣電影文化貢獻卓着。臺北電影節將於7月10日晚間七點的臺北電影獎頒獎典禮頒發此獎項,影展期間也將放映黃建業親自推薦、對他別具意義的法國電影昂希朗格瓦:電光魅影》(Henri Langlois: Phantom of the Cinematheque),並於該片映後舉行卓越貢獻講座,分享「骨董級影癡的來時路」。

黃建業出生於香港,中學畢業後來臺就學,開始大量發表影評,1980年出版首部影評集《轉動中的電影世界》,而後接任《影響》雜誌主編,持續引介西方的戲劇和電影思潮與藝術家,實際「影響」了當時的文藝潮流與文化研究。他參與影評改革,與焦雄屏、陳國富張昌彥等人在聯合報「電影廣場」發表短評,犀利風格爲當時的電影產業注入嶄新氣息,更與詹宏志、楊德昌侯孝賢等人共同簽署「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對於「臺灣新電影」的關注與評論,昭示了臺灣新電影時代的轉捩點。在他發表的多種電影著作中,《楊德昌電影研究》是研究楊德昌電影的重要參考資料,《人文電影的追尋》、《潮流與光影全面性的討論港臺電影與歐美電影,成爲讀者認識進而沉浸電影的重要途徑。

1996年,黃建業接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任內除口述歷史和學術資料出版外。更四處奔走,籌覓新片庫,並努力爭取搬遷構設及溫溼度控管預算。搶救修復酸化的國、臺語片,蒐羅臺影中制廠等重要片廠拷貝與檔案,又取得兩地胡導演基金會支持,從加州運回並彙整兩百多箱胡金銓導演珍貴遺物手稿,接力電影文化資產保存的使命。此外,他也是金馬影展、臺北電影節、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重要草創成員,在2000年代臺北電影節樹立核心價值「年輕、獨立、非主流」,以及「主題城市」的策展上,黃建業更扮演了關鍵角色。

遊走於各個身分,黃建業不忘將自己對電影的見解與熱愛傳承下去,他先後任教於母校中國文化大學臺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世新大學及臺北藝術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亦長年在校外開設電影賞析講座,至今累積的寫作及推廣成果,皆顯示他與電影之間互相滋養浸潤的緊密連結。臺北電影節希望藉由獎項,榮耀他對於電影的畢生奉獻。

今年臺北電影節6月24日至7月10日在臺北市中山堂光點華山電影館、信義威秀影城、剝皮寮歷史街區盛大舉行,精彩片單與活動即將陸續公佈,招牌雙競賽國際新導演競賽、臺北電影獎入圍名單將於5月14日揭曉,得獎名單分別於6月29日、7月10日公佈,詳情請密切注意臺北電影節官方網站、Instagram、FACEBOOK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