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49.4%受訪青年每年都會給父母過生日

父母子女過生日非常常見,子女給父母過生日的現象也比以前增加了許多。你會給父母過生日嗎?會用什麼形式過生日?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wenjuan.com),對1515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5.2%的受訪青年給父母過過生日,送禮物和發紅包是最普遍的方式,95.8%的受訪青年表示父母需要這種儀式感。在父母過生日時,52.7%的受訪青年會回家陪伴

調查中,00後佔20.8%,90後佔53.7%,80後佔25.5%。

49.4%受訪青年每年都會給父母過生日

南京高校工科專業大四學生周致亮每年都會給父母過生日。因爲父親喜歡跑步,他會送父親運動套裝,包括運動服、跑步鞋等。給母親一般會買水乳面膜化妝品,或者梳子日用品。在他看來,禮物選擇要考慮實用性和父母的喜好,不要買華而不實的東西

周致亮送給父母的第一份禮物,是在小學三年級,那天他跑到新華書店,給爸爸買了一個名片夾,還買了張獎狀,寫上“天下第一好爸爸”。這張獎狀,至今還被父親好好地保存在家裡。

“越長大越重視。”現居上海的設計師陳宇化名)說,對於父母的生日,在學生時代可能就是一句輕飄飄的祝福,有時候還會忘記。現在一般都會提前準備禮物。

調查中,95.2%的受訪青年都給父母過過生日,其中49.4%每年都會,45.8%有時會。也有4.1%的受訪青年沒有給父母過過生日。0.7%的受訪青年不記得父母生日。

青年通常會以什麼形式給父母過生日?送禮物(60.7%)和發紅包(59.1%)是最普遍的方式,54.7%的受訪青年會發短信、微信電話祝福。

至於送給父母的禮物,最常見的是衣物(65.6%)、食品(61.1%)和飾品(45.7%)。35.0%的受訪青年會送鮮花,27.2%的受訪青年會送體檢套餐等,19.5%的受訪青年會送文娛相關,如電影票、旅行等。

如今,陳宇給父母送的生日禮物,更多的是電子產品,比如掃地機器人洗碗機智能音箱。這些產品都能改善父母生活品質。但父母不太瞭解這些科技產品,捨不得買,陳宇買了送到家之後,他們就只能好好用了。

遼寧瀋陽某教育機構老師任藝(化名),每年都會給媽媽買鮮花、化妝品,給爸爸買衣服、鞋子。她發現,媽媽還是一個挺有“少女心”的人。喜歡自拍,也喜歡在社交平臺衝浪,還喜歡追劇、看帥哥。但她平時又不捨得花錢。現在任藝自己有工資了,就給媽媽買鮮花、買護膚品,滿足媽媽以前沒有被滿足的“少女心”。

95.8%受訪青年表示父母需要儀式感

收到禮物後,儘管很多父母會讓子女不要亂花錢(63.7%),但更多的還是驚喜、開心(73.3%),還有不少父母會發朋友圈、抖音展示(41.9%),以及和朋友同事分享(33.0%)。

在南京某互聯網公司工作貴州女孩苗苗(化名),沒有特別注意過爸媽喜歡什麼東西,他們也總是說不要買不要買,但實際上,女兒買的東西他們一直都在用着。

陳宇的父母收到禮物後,總會嗔怪他買得太貴,“但實際收到還是很開心的。會拍照,還會發朋友圈分享”。

給父母過生日,95.8%的受訪青年表示父母會很開心。95.8%的受訪青年都意識到,父母需要這種儀式感。

苗苗的老家在貴州,每年父母過生日時,她都會給他們發一個紅包。“之前買過禮物,但他們總說不要,所以不如轉紅包來得實在”。

看到紅包,父母先是笑嘻嘻收下,發一個“謝謝兒”,很快就會打來電話,問苗苗最近怎麼樣,讓她不要轉錢,自己留着。過一段時間,他們又會找各種理由把錢再轉給苗苗,比如說,“今天該吃點好吃的了”,隨後發來一個大紅包

“我花錢比較沒數,現在是一個人在外面租房子,父母希望我多留點錢在身邊。”苗苗說。

因爲離得太遠,回家要轉多趟車,工作又忙,苗苗已經有一年沒回老家看父母了,視頻電話倒是經常打。她打算,最多也就在外面待兩三年,以後還是要回到父母身邊工作。

你平時多久見父母一次?調查中,僅10.5%的受訪青年能做到每天都見,19.3%每週一次,52.1%的受訪青年要1-3個月,18.2%一年才能見1-2次。

在父母過生日時,有52.7%的受訪青年會回家陪伴,23.2%的受訪青年會帶父母出門放鬆。

前段時間母親過生日,陳宇特意回了趟老家,陪母親過了一次生日。平時他差不多要兩個月才能見父母一次。在外的時候,他也會和父母保持溝通。他認爲,即使不在父母身邊,年輕人依然可以孝順父母。比如,可以多和父母視頻聊天,多分享生活給他們。然後多一點耐心,教他們學會使用智能手機,不要落伍於時代。還要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精神世界。

任藝說,陪伴和理解是主要的。看了電影《你好,李煥英》後,她覺得父母也應該先爲自己而活,希望他們能有自己的精彩。她會多回家看看,趁父母年紀還不太大,多多關愛他們,帶他們出去玩。“很多父母都是‘口是心非’的,我媽就老是說這個不要那個不要,但其實我給她買禮物,她還是很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