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海漂垃圾研究 多來自大陸、越南...最遠來自埃及!

塑膠寶特瓶海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圖/達志影像

實習記者孫若蜜/採訪報導

中研院研究團隊18日發佈長達五年的調查結果東沙海灘上的測站內50公尺,每年海漂垃圾多達數千件,重達數百公斤,種類有寶特瓶、保麗龍等,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越南,佔每月垃圾量的47.5%到63.7%,其次纔是臺灣、日本與韓國,最遠還有來自埃及的寶特瓶。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他們用5年的時間在東沙島上南、北海灘進行實地調查,從追蹤寶特瓶上的產地編碼中發現,東沙島的「垃圾無國界」,最多來自中國大陸與越南,佔每月垃圾量的47.5%到63.7%,其次是臺日韓,總計佔2.9%到22.1%不等,當冬天吹東北季風時量會增加。另外,還發現少量是從遠處的北非飄來。

鄭明修表示,他們同時進行了海流模擬,預測結果顯示,有40%的垃圾會持續在海洋中打轉,影響海洋生態。除此之外,海流模擬得出的各國海漂垃圾量佔比與實地調查的結果有些微差異,因這不只與各國的垃圾投放量有關,同時還受變化性大的風向、洋流影響,然而,兩者的結果中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海漂垃圾最多。

▼東沙環礁南海諸島的四大羣島之一,位處國際航海重要的交通樞紐,目前由中華民國管治,無常住人口,只有海巡署官兵常態駐守於島上。(圖/翻攝自高雄政府水利局官網

鄭明修指出,他們的研究焦點放在較大型的海漂垃圾,多數呈未分解狀態,保麗龍等發泡塑膠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其他塑膠類垃圾、漁具甚至潛水艇,一年可淨灘、分類的垃圾平均總重達236.9公斤,每月均重20公斤左右,年均總件數高達5174件。

此研究已於4月3日發表在《環境研究期刊》上,是臺灣第一個登上國際期刊的海洋塑膠垃圾研究調查,且查結果與多國相關,據有重要意義。

近年臺政府推動多項減塑措施,確實使臺灣的海漂垃圾狀況改善,但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則因經濟高速起飛,塑膠類製品使用量大大提高,海漂垃圾量越來越多。鄭明修呼籲,保護海洋是無國界的,國際應該多多交流,一起提高公民意識與行動,並制定相關法律。

臺南市七股區網子寮汕海灘11日,發現一隻擱淺死亡的鯨豚。(圖/記者林悅翻攝)

除此之外,鄭明修說,他曾看到80公分大的綠蠵龜被魚網纏住死亡、海龜肛門處有兩條塑膠製品,很多海洋生物會將塑膠袋誤認成水母吃掉,但又無法消化或自主拉出。

一直在南臺灣致力於鯨豚保護工作的王建平教授先前也告訴過記者,從今年過年到現在,高雄、臺南、彰化等地區已有共20只左右的豚鯨擱淺死亡,其中,高雄地區的擱淺豚鯨死因大多是吃了人造垃圾。

王建平還說道,「臺灣很多地方都有海洋污染的情況」,他建議民衆要多多愛護環境,不能只站在人類的角度,也要考慮到動物,儘量少用塑料用品。

紅標處爲東沙島所在位置。(圖/翻攝自Google map)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於2007年1月17日成立,包含南海的東沙島與其環礁,及環礁向外延伸12海哩的附近海域面積爲353,667.95公頃,是目前我國總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陸域面積爲174公頃,剩餘部份爲海域面積;國家公園管理處位於高雄市旗津區,並於東沙島上設東沙管理站/研究站。園區主要爲東沙島與包含前者的直徑25公里的圓形環礁,爲熱帶季風氣候,距高雄市445公里。目前爲了生態保育,並不會對一般民衆開放觀光

東沙環礁於清朝康熙年間劃歸廣東惠州管轄,二戰時一度被日軍佔領,海南特別行政區成立後也曾劃入其轄區;至1979年劃歸高雄市旗津區中興裡代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宣稱擁有該羣島主權,屬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碣石鎮。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