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30cm的實力!開箱WTO入會議定書 臺灣「厚度」比肩大國

記者曾俊豪臺北報導

公共電視歷史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第四集「談判國家隊」將於3月16日晚間10時至11時首播,《ETotday新聞雲》搶先曝光紀錄片內容。這是臺灣媒體首度進入WTO拍攝,超強的「開箱影片」除了曝光當年談判的「W」會議室,一本6000多頁,厚達30公分議定書也紀錄臺灣在WTO的奮鬥路。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表決通過「聯合國2758號決議案」,對兩岸政府國際地位外交關係產生重大變化。隨着我方退出聯合國,1979年臺美的斷交,更讓1980年代的臺灣,在世界政治舞臺徹底失去發言權,轉向發展經濟掌握話語權

▲▼公視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第四集「談判國家隊」。(圖/公視授權提供,請勿隨意攝)

節目中提到,「made in Taiwan」的代工產品得已讓世界繼續認識臺灣,也成功讓臺灣從美國市場賺取大把外匯,但伴隨經濟成長而來的,是跟美國的貿易摩擦,要求臺灣也必須開放市場進口美國的肉類水果工具機,一波波的談判殺得臺灣政府措手不及。

於是,臺灣在1990年1月1日依據GATT第33條規定,以在對外貿易關係上具自主權地位的「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向GATT秘書處提出入會申請,歷經多年努力,於2001年完成各項雙邊與多邊入會經貿諮商。同年11月11日,WTO第四屆部長會議通過入會案,經過30天等待,臺灣於2002年1月1日成爲WTO第144個會員

▲▼公共電視紀錄片「談判國家隊」開箱WTO。(圖/公視授權提供,請勿隨意攝)

中華民國駐WTO秘書吳怡真在影片中「開箱」WTO總部交誼廳成員議會期間或平時互相溝通交流的地方,也就是說,「喬事情」不一定在房間內,很有可能在閒談之中就促成貿易協議。而在所有空間中,最具意義的非「W」莫屬,當年臺灣加入WTO,諸多談判過程都在這裡進行。

有別於聯合國的政治現實,在WTO,臺灣的經濟實力可以說備受肯定,最好的例子就是「入會議定書」。在影片中,臺灣的入會議定書有6000多頁,將近30公分高,排名前20大經濟體優勢,當初關稅減讓項目就有8982項之多。

▲▼入會議定書厚度決定代表成員的經濟實力(上圖俄羅斯、下圖臺灣)。(圖/公視授權提供,請勿隨意攝)

吳怡真介紹,入會議定書有幾份重要文件,像是關稅減讓表跟服務業承諾開放表等,以俄羅斯爲例,因爲是經濟大國外界期待其市場更加開放,「你可以看到它的入會議定書這麼厚,可是相對你看,阿富汗賴比瑞亞低度開發國家,市場開放要求不會那麼的多,相對就比較薄。」

本集「談判國家隊」是公視《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系列的最後一集,除了是臺灣媒體首度到日內瓦採訪拍攝WTO,並拍攝當年代表團所簽下的議定書外,還專訪WTO入會談判農業主談人陳武雄以及在WTO爲臺灣奮戰的工作人員,節目將於3月16日晚間10時至11時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