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習近平矚望的美麗中國——寫在世界環境日之際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中國主題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要保護生態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爲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這爲科學把握、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提供了基本遵循。人民網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共同聚焦綠色發展,讀懂習近平矚望的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補齊生態治理短板勢在必行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一以貫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根據生態環境部數據,“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國各地環境“顏值”普遍提升——環境空氣達標城市數量、優良天數比例提升,重污染天數比例、主要污染物濃度下降;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持續提升;水質優良海域面積比例持續提升。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習近平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仍迴響耳畔。補齊生態治理短板,要下大力氣,做長文章。

“我們看到,常規的環境保護措施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得到釋放。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從過去的環保領域,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發展的深水區。”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生態環境問題實則是發展方式的問題。要加快轉向綠色發展,讓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從‘相互衝突’轉變爲‘相互促進’。”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子健表示,中國的環境保護正在從污染源治理走向環境質量改善階段,需要從觀念和策略上做必要的調整。“當前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能夠準確反映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態系統質量並且支撐生物圈保護、修復或恢復的生物評價標準。”王子健說。

談及未來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應對之策,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表示,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爲引領,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保障國家有效需求前提下,從嚴從緊控制‘兩高’行業新上項目,大力優化能源結構,嚴控化石能源消費總量,進而實現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嚴剛指出。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攜手各國實現綠色機遇共享

4月30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爲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實現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習近平強調。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列爲全年重點工作之一,並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認爲,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願景,意味着我國更加堅定地貫徹新發展理念。“這也將引領全球實現綠色、低碳復甦,引領全球經濟技術變革的方向,對保護地球生態、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行動,具有非常現實和重要的意義。”何建坤說。

“碳中和並不僅僅是指將化石能源替換成可再生能源,而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張永生指出,“碳中和的各項規劃要儘快到位。除了約束性規劃外,指導性的規劃也十分重要,因爲它們可以廣泛凝聚共識,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引導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向。”

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對此,嚴剛表示,我國應從治理體系、資金、技術、機制等方面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對話交流與合作,在綠色技術研發、低碳產業佈局以及氣候金融等領域加強國際溝通與合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韌性。”嚴剛建議。

以法爲盾守護自然之美 完善環境保護全方位訴訟體系

“爲了一種美麗的鳥,中國正在學會放棄。”

在昆明舉行的世界環境司法大會上,綠孔雀曼妙身影出現在會場屏幕,視頻字幕引人關注。2020年12月,爲了保護瀕臨滅絕的綠孔雀,雲南法院判定,對綠孔雀棲息地可能造成風險的在建水電站項目停工,以司法方式有效預防了生態環境損害的發生和擴大。

5月26日,習近平向世界環境司法大會致賀信。他指出,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合作。中國持續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積累了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有益經驗。

長期以來,中國注重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構建中國特色專門化環境資源審判體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全方位訴訟體系,健全環境權益保護法律適用規則體系,充分保障人民羣衆在健康、舒適、優美生態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

談及如何發揮環境司法的保障作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檢察公益訴訟研究基地主任王燦發表示,人民法院通過對環境民事案件的審理裁判,可以化解環境法律關係主體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產生的環境糾紛,維護單位個人的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和諧。

“人民法院通過對環境行政案件的審理和裁判,助力環境行政執法部門制止和制裁環境違法行爲;同時,人民法院通過對環境犯罪案件的審理和裁判,依法打擊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實現威懾違法、教育單位和個人自覺遵守環境法律和保護環境的目的。”王燦發解釋說。

巴西聯邦共和國高等司法法院大法官安東尼奧·本傑明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中國,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已經逐漸成爲法律制度和整個社會的根本性語言。中國一直在制定環保領域相關法律法規,涉及到防治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衆多方面。同時,中國的司法體系十分重視法官在環保事業當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中國環境司法實踐將成全球典範”。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未來,中國將以更加有力的舉措補齊生態治理短板,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