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新增“R4”風險等級基金產品,爲7.1萬個人投資者提供新投資標的|聚焦“跨境理財通”2.0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家俊輝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劉琛 龐成 許爽 廣州報道

2月26日,新修訂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跨境理財通”2.0)正式實施。

早在1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聯合發佈新修訂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

新版“跨境理財通”在總結過去兩年業務開展的經驗基礎上,吸收了粵港澳三地市場投資者和參與者的意見和訴求,優化相關制度安排,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

投資門檻降低,增加券商參與試點

新版“跨境理財通”聚焦提升便利性、拓寬市場、規範服務,主要在優化投資者准入條件、提高個人投資者額度、拓寬業務試點範圍、優化宣傳銷售安排等方面進行了優化。

“跨境理財通”2.0“南向通”業務的內地個人投資者參與門檻從連續繳納社保或個人所得稅“滿5年”降低爲“滿2年”。同時,增加“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作爲家庭金融資產准入的可選條件,支持更多大灣區居民參與試點。在個人投資者額度方面,從100萬元人民幣提高到300萬元人民幣。如個人同時通過銀行和證券公司參與試點的,兩種渠道分別各有150萬元額度。

值得關注的是,“跨境理財通2.0”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增加證券公司參與試點,同時將內地銷售銀行的人民幣存款產品納入“北向通”合資格產品範圍。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範圍由“R1至R3”擴大爲“R1至R4”風險等級(不含商品期貨基金),更好滿足大灣區居民多樣化投資需求。

此外,“跨境理財通”2.0還優化了宣傳銷售安排,細化明確境內銷售機構、境內合作機構展業行爲規範,引導金融機構爲大灣區居民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多家銀行積極擴容相關產品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瞭解到,隨着“跨境理財通2.0”正式落地,多家銀行積極擴容跨境理財通產品數量。

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表示,“跨境理財通”是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重大里程碑。新政策發佈後,渣打銀行第一時間積極響應,推進產品與服務升級,包括將合資格的“南向通”基金產品數目增加至超過140個,從而涵蓋中高風險及主要投資股票市場的基金,並會在“北向通”投資產品方面增加人民幣存款產品及逾40只風險等級爲“R4”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涵蓋新消費、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新科技等新經濟行業,給客戶提供更多選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獲悉,該行發揮工銀集團一體化優勢,聯動工銀港澳機構,積極響應和推進“跨境理財通2.0”落地。2月26日起,該行需要調整額度的內地投資者可通過線上進行預約申請。在可投資產品方面,該行“南向通”產品數量由近110只大幅增加至超220只,涵蓋基金、債券及不同幣別定期和活期存款;“北向通”爲港澳投資者提供超過150只理財產品、公募基金產品及人民幣定期存款產品,豐富可投資產品範圍,供投資者自由選擇。

“業務開辦前,已經有不少投資者密切關注並諮詢。”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爲了積極響應“跨境理財通2.0”全新升級,已在大灣區8市23家二級機構700餘家網點做好產品、渠道等相關服務,滿足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居民南向北向、線上線下“跨境理財通”業務需求。

“身邊好多朋友都開始增加人民幣資產配置,聽說理財通也可投資內地人民幣存款產品,趕緊試試。”澳門的陳先生在“跨境理財通2.0”政策落地後,第一時間通過境內中國銀行手機銀行在線購買了“北向通”首批人民幣存款。

佛山的胡小姐也在業務首日完成了一筆300萬元的“南向通”交易,併購買一款中銀香港的投資產品。“之前我已經投資了100萬,但額度還是比較少,現在個人投資者額度提高到300萬,對我來說是比較好的。”胡小姐說道。

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表示,“跨境理財通2.0”發佈後,很多客戶到網點諮詢,表示大灣區居民身份“很吃香”,要抓住大灣區的政策紅利,享受大灣區跨境投資機會。廣州、東莞、佛山、珠海、中山、江門、惠州、肇慶建行各大網點均有不少客戶前去諮詢和辦理了理財通業務。

此外,匯豐、渣打、恆生、星展等外資行均已更新理財產品數量和產品範圍,其中渣打銀行、恆生銀行明確指出,已上架部分風險等級爲“R4”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末,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業務的個人投資者7.1萬人,其中涉及港澳個人投資者4.6萬人,內地個人投資者2.5萬人;跨境理財匯劃金額138億元,其中“南向通”130.13億元,“北向通”7.87億元。新版“跨境理財通”政策落地後,將更好地滿足大灣區居民的資產配置和理財投資需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效促進大灣區民生經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