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民族融合的中國文明——朱元璋廢丞相制 皇權獨尊(六)
就這樣,忽必烈家失去中國的領土,中國史的第三期元朝時代結束,不過元朝並沒有就此滅亡。妥懽貼睦爾汗最初將宮廷設在上都,翌年,上都也被攻陷,於是又遷到更北邊的應昌府。一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妥懽貼睦爾汗死在應昌府,由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承汗位(北元昭宗必裡克圖汗)。明朝後來追贈妥懽貼睦爾汗「順皇帝」的死後稱號。之後約二百七十年間,元朝續存於蒙古高原,史書稱之爲北元。
明洪武帝只有虛名
元世祖忽必烈薛禪汗開創從北蒙古至南海的大帝國,直到元朝君臨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惠宗妥懽貼睦爾(順帝)的治世爲止,帝國組織架構發展完成,其政治和經濟制度由一三六八年取代元朝統治中國的明朝繼承。
明太祖朱元璋(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在位)是從社會最底層的貧民,而且是乞丐開始起步,在白蓮教秘密結社的內部慢慢往上爬,終於在四十一歲的時候當上皇帝。他雖然當上皇帝,但剛即位的朱元璋並不能隨心所欲。朱元璋原本是白蓮教徒郭子興組的組員,就算在他佔領南京開創專屬的政權之後,朱元璋身邊的親信依舊是出身同一組的兄弟。雖說是皇帝與臣下,但實際上地位沒有太大區別,大家都還是普通「你」與「我」的關係。
當時,朱元璋身邊最有實力的是名爲李善長的人物,他比朱元璋年長十四歲,原本並非朱元璋的直屬,而是同爲郭子興的手下。因此,對於朱元璋而言,李善長就好像是他的兄長一樣,完全無法任意下命令,是需要客氣對待的對象。
李善長成爲了朱元璋的中書左丞相(相當於現在的首相)。此外其他的高級官員一開始也都不是朱元璋的手下,而是郭子興的手下。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在朱元璋剛即位的十幾年間,掌握軍政大都督府(參謀本部)的是紅巾的軍人們,中書省(內閣)則是在與其連成一氣的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等人之下,由郭子興組員們佔據,朱元璋只有皇帝的虛名,很少有大展身手的餘地。朱元璋爲了將來的獨裁佈局,立他的兒子們爲王,透過兒子們培養皇帝個人的軍隊。
朱元璋封年長的三個兒子爲秦王、晉王、燕王,分別賜予西安、太原、北京的領地,並在當地以護衛的名目,設立專屬軍隊。其他年幼的兒子也被封爲王。然而,由於所有人都還太年幼,因此沒有前往領地,而住在朱元璋的故鄉鳳陽縣(安徽省)。
一三七八年,等到諸王皆成長至二十幾歲的時候,朱元璋終於展開行動。秦王和晉王首度前往自己的封地,翌年,各自率領護衛軍回到南京。前往征討青海省的養子沐英也率領大軍凱旋迴到南京。就這樣,不屬於紅巾軍系統的朱元璋直系軍隊皆集結在南京。同年末,朱元璋突然罷免中書右丞相汪廣洋,流放海南島。途中遣使追了上來,斬了汪廣洋的腦袋。
翌一三八○年初,中書左丞相胡惟庸也以謀反的罪名遭到逮捕,立刻被處死刑。由皇太子指揮的皇帝軍在南京城內襲擊紅巾軍體系的軍隊,虐殺一萬五千人。這起事件稱作「胡惟庸案」。
與紅巾軍不同,集結在南京的皇子們的直系軍隊和養子沐英率領的軍隊只效忠於朱元璋。朱元璋利用這些軍隊,全面鎮壓過去曾與他是同志的紅巾軍。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後廢止了至今爲止屬於行政和軍事最高中央機構的中書省與大都督府。
中書省共有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自唐朝以來就一直存在,吏部相當於銓敘部、戶部相當於財政部、禮部相當於外交部、兵部相當於國防部、刑部相當於法務部、工部則相當於交通部。朱元璋廢除中書省,讓六部直屬皇帝。換句話說,皇帝兼任了首相。
皇帝集權力於一身
朱元璋又廢除相當於參謀本部的大都督府,分成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的五大司令部。也就是說,皇帝亦兼任參謀總長。
另外,朱元璋也一度廢除屬於行政監察機關的御史臺,但之後改名爲都察院復活。然而,都察院的長官不只一人,而是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二人。皇帝又兼任行政監察院的長官。
如此一來,皇帝兼任所有最高政府機關的長官。在「胡惟庸案」的推波助瀾之下,首度實現權力的集中。(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