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化合物半導體的起手式

盛新材料科技技術長特助虞邦英(左起)、鴻海研究院半導體研究所組長蕭逸楷、陽明交大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郭浩中、筑波科技董事長許深福、GaN Systems副總經理莊淵棋、磊拓科技總經理李文中、筑波科技業務專案經理謝易錚、SEMI資深經理呂玉文。圖/陳逸格

看好化合物半導體的革命性力道,陽明交通大學和國科會主辦、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及筑波科技協辦的化合物半導體產業交流研討會,日前在竹北市筑波醫電大樓登場,邀請到陽明交大、國科會、GaN Systems、鴻海研究院、盛新材料等超強卡司領銜主講及分享成功案例,吸引衆多對化合物半導體未來發展暨趨勢感興趣人士及3DIC廠商主管參加,被視爲臺灣第三類半導體自主化的起手式。

筑波科技營運長許棟材表示,電動車電力的轉換講求效益、需要快速充電,因此核心元件特別注重低功耗、高經濟效益,這些材料其他綠能產業也用得到,因此筑波未來會持續進行推廣,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尤其是汽車行業亦有發展潛力,許棟材說,引擎是傳統燃油車的門檻,而電動車不需要引擎,加上臺灣資通訊產業發達,適合發展電動車,這對臺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除鈑金以外,其他條件都具備,例如電動車需要的被動元件、特斯拉的動力心臟主要供應鏈等都在臺灣,爲臺灣提供良好的產業供應鏈條件。而此產業鏈的優勢:

一、現成的智慧手機供應鏈,過去跟世界領先品牌有良好的合作經驗,因此晶片廠習慣、也傾向與臺灣廠商合作。

二、臺灣資源集中,從汐止到竹南,接踵臺中一些精密加工行業,大約兩小時車程的距離,整個產業鏈已夠完善。

許棟材指出,目前相關產品還在提高良率,有潛力能夠領先國際。現在所有想做電動車的國家、市場、公司,都會想借力有半導體、資通訊的供應鏈優勢的臺灣資源,不論是IC、甚至整個電動車用零部件產品,要發展全世界電動車最大的代工供應鏈是有機會的。目前看來,要做電動車可與由鴻海領頭的MIH電動車聯盟合作,包括泰國、印尼、印度幾個國家,大概三到五年電動車就能上路。

正在進行跨域合作的筑波負責的是較前段範疇、屬於MIH外圍供應鏈,提供電動車、能源系統被動元件,包括化合物半導體IC、大電壓及大電流IC的研發、量產、生產線的品質等測試段,也因爲筑波長期與晶片供應商有密切合作,將能更好的提供快速有效方案。

許棟材信心十足說,電動車講究安全性,我們爲客戶將測試平臺準備好,現在進行推廣,因應未來全世界電動車的需求增加;臺灣在電動車方面的供應鏈已經通過檢驗,相信未來如特斯拉之類的合作廠商會越來越多,形成護國羣山效應,期待三至五年之內,估計可以看到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