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到底了嗎?

國內房地產終於迎來了歷史最寬鬆的時刻。

取消住房商貸利率下限;首套房貸款比例降至不低於15%,二套降至不低於25%;公積金貸款利率再下調0.25%,再配上擬成立的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

大衆很容易獲得一個簡單且非常具有說服能力的邏輯鏈,國家隊下場收房降低供給,降低首付和貸款利率刺激需求,所以房價要起來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還是說我們沒有看細則,把問題想簡單了,亦或是市場需要這樣一個邏輯鏈,讓大衆相信房價會上漲,於是大衆跑去買房推動房價,從而完成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甚至有沒有可能,這明面上邏輯只是一張‘皮’,另有其他目的?

我之所以會這樣想,主要還是在於那簡單的邏輯,有太多的地方無法說服我。

首先國家隊下場收房,3000億元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看,確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4月新建商品房住宅銷售額24453億元,3000億元不過是市場半個月的銷售量,而1-4月新建商品房住宅銷售面積24507萬平方米,那麼一平米的市場價大約是1萬元。

也就是說3000億元能下場收的房子,也就能收3000萬平米左右,是商品房住宅待售面積39088萬平米的7.6%;如果對比的是住宅房屋施工面積480647萬平方米,那佔比僅有0.6%。

所以這3000億元的作用,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大,真要力挽狂瀾拯救地產,起碼需要萬億級別的資金。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即便如此,3000億元這金額也不算少,起碼救幾個一線、強二線還是夠的。

但很有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這個貸款期限只有1年,展期四次,一般情況下展期不會超過原始貸款期限的一半,也就是說每次展期大概是6個月,貸款總期限也就約3年。

雖然這貸款利率非常低只有1.75%,比三年定期存款利率還低,哪怕借到錢啥都不幹存定期都能躺賺,但這錢得拿去搞保障房的,怎麼在短短三年時間還上貸款?

配租最多應付貸款利息,配售一般都是低於市場價,按照當下房地產情況,先不說賠錢問題,能不能賣得出去都是問題。

所以我能想到的唯一解決方案就是資產證券化,借到錢立刻收房,立刻修整,立刻立項目,把項目打包上市,就跟公司上市一樣,按照份額出售給大衆回收資金去還貸,把短期貸款變成自負盈虧的永續證券資產。

這樣不僅不會賠錢,說不定還能賣出點溢價,自己每年收點管理費,也正因如此,這3000億元保障房貸款,在我看來只是搞了個過手,以大衆更能接受的方式讓大家‘買房子’。

畢竟實體房子太貴,那行,那就買保障房的份額‘收租’‘投資’,這樣聽起來接受度就高多了。

如果真這麼操作了,既清了部分庫存,又做了好事,還賣出去了房子,簡直就是一舉三雕,但受困於資金有限,大概率只能對房價下降起到緩衝作用,並不能拉昇房價。

真正拉昇房價的,關鍵在於後面的內容。

降低首付比例,直線邏輯是降低上車門檻,讓更多人有機會買房安家,從而托起房價。

但問題是,有多少人是因爲湊不齊首付所以暫時不買房的呢?退一步說,如果2成首付湊起來都困難,這個人或家庭,真的能夠扛得住後面的月供嗎?

更多剛需之所以沒上車,首付或許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在於目前就業形勢下對月供的擔憂。

降低首付比例,月供提高對刺激購房意義並不大,理想不是前兩天剛有新聞出來,要裁員超5600人,可如果你手上有大量閒魚資金去投資呢?

住房商貸利率取消下限,不限購,外加首套15%,二套25%,你再多想想.....

商業貸款三點多點的利率,租金覆蓋兩個點左右,實際借貸成本也就一個多點,這麼低的借貸成本,卻能撬動至少4倍的槓桿,長達30年的使用週期,還不限量。

這是多少投資客所夢寐以求的事,就是投資標的有點單一,但按照這段時間不斷加強的救市力度,個人覺得只要拿的住,賺錢離場的概率不低。

尤其是有大量閒錢的人,完全可能會考慮慢慢一套套買入進場,等待市場底的反轉,不過普通人一輩子估計也就只能攢到一套房的錢,還是要謹慎再謹慎。

不過也不要猶豫太久,畢竟只要技術沒有發生爆炸,地段、學位、醫療資源等等在時空距離限制下,依然具有很強的稀缺性。

市中心一直跌成白菜價是不可能的,哪怕以低價房出名的鶴崗,市中心新房每平米價格也要4000元左右,更何況一些大型城市。

價格到心理位置了,手裡的錢和現金流能夠保證的情況下,該出手就出手吧,畢竟是用來住的,就不要想着賺錢虧錢,反正都無法變現。

至於你問我現在有沒有到底,我認爲還有空間,不過這個空間大概最多隻有15%。

倒不是覺得市場的底只有15%,而是覺得如果跌破這個15%,可能會有一些更強勁的干預手段出現,比如央行在一級市場買國債。

當然這一幕,誰都不願意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