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到中國生活8年觀察:中國沒有想像中可怕

中國其實不如想像中可怕。(圖/記者周怡德攝)

文/夏仁諺,本文獲學研社授權轉載。

如果夏仁諺沒有貪便宜,前往國內大學進修,夏仁諺今天也許只是一介普通黃絲,上一趟深圳也會擔心第二天醒來給人割了器官,像很多港人一樣,至今仍然惑於很多關於內地的恐怖傳聞。 其實,由此至終,我在內地進修,並沒有受到任何官式政治教育。內地大學對於港生,特別容許免修馬克思主義科目。只是夏仁諺並不希望受到太多區別對待,自己惡補了好些老馬理論。畢竟,馬克思本來就是德國哲人,具有一定的歷史學術地位,在傳統上,他更是現代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的的祖先。

所以,我並非接受了甚麼所謂的洗腦課程,才走上黃絲人所謂的「五毛」路線,而是親身經歷了內地人的某一些真實生活,才意識到香港人對內地的觀感,其實多半來自傳聞和媒體對內地形象的模塑

過去七、八年,我以兼讀方式在廈門進修,有機會還到過蘇杭參加學術會議,又探訪在京滬兩地創業的港人朋友。有機會也去一些三、四線城鎮如江門旅行。同時,也努力增加微信朋友,加入國內微信羣組,多使用內地服務如銀行、淘寶、支付寶和論壇,又曾經答應朋友半義務形式做一些業務合作,結果獲得了很好的機會,可以與一些內地朋友合作工作。

除了接觸到內地人之外,在廈門大學唸書,也有機會跟一些外地生聊天,包括來自義大利的美男留學生以及在金門當警察的臺灣留學生。

▲中國在語言文化網路生活上取得了一致性,但各地區還是有各自的差異。(圖/CFP)

各地特色文化仍然保存

多去幾個不同地方,又爭取多向度的生活經驗,認識不同人,是基於學術研究的三角檢證方法論(Triangulation),以便檢證我在廈門一地取得的特定內地生活經驗,是否同樣適用於中國其他地區。每去一個地方,我總是從食住行和交友等多方面體驗內地生活。

結果,發現內地人生活有相當的一致性,主因是大家在語言、文化和網路生活上取得了一致性,但各地區還是有各自的差異,例如上海較繁忙,街上的人際疏離感稍強一點,廈門人較多文化生活享受,蘇杭生活多傳統藝術氛圍,北京今古氣息兼備,深圳較爲現代和理性,但旅遊文化點稍嫌不足。

論到探索一般百姓生活,及不上到江門和福建土樓一遊,只有在田邊和市場裡,才找到民間文化的多樣性仍然留存的證據。

原來,確實很多大城市因爲外省人流入而令主要語言趨向普通話,但一旦離開大城市,各地方言又在活潑起來。其實,即使在深圳,雖然主要語言是普通話,但走在街上,隨處又會偶然傳來三兩遊人以粵語交談的聲音。夏仁諺的內地銀行戶口,其中一個在深圳開立,開戶口時,銀行職員待客態度殷勤,但因爲國家規條繁複,只爲幫我搞一個戶口,就花了半天。職員知道我是港人,從頭到尾粵語招待。

這些體驗,就揭開了普通話把方言趕盡殺絕的港式內地傳聞並不完全真確。確實,在廣州曾經發生了一些由語言變遷引發的衝突,但從語言政策角度來看,廣州作爲國家一線城市,負起集中國家人才和財富當經濟火車頭的責任,主要語言向普通話轉移是無可奈何的事。外省人多了,爲了溝通,自不然要求多使用通語

然而,因此而推斷普通話廢取粵語,也不公平。確實,地理上一旦離開了大城市,進入鄉間,方言又再出現。這只是各種方言進一步發生互補分佈的格局而已。

▲中國採用一種網路威權主義式管理,但大家對於議題的討論熱度依舊不減。(圖/達志/示意圖)

「不完整」言論自由並非毫無自由

網路生活方面,內地採用一種網路威權主義式管理,公衆頻道不支援facebook和Google,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可以視爲迴避美國方面的影響。當一個地方所有人的言論都經過別人的伺服器,全程受外國監控,其實感覺挺不自在。

先不說自家機密容易泄漏,就算對方不直接盜用個人資料,用民間生產出來的資料做成大數據,對己方民情和市場動向做出預測,也必虧大本。不支援外國網路,中國的對策是給民衆提供代替品,即是騰訊和阿里巴巴。這兩家科網企現在營運得如何,看看股價便知一二。

有了自家人使用的社交網路,中國民衆有了自己每天議論的平臺。香港人認爲中國甚麼都禁,沒有言論自由。事實上,我在微信羣組上體會到,國內人對議論的興趣比香港這邊熱烈得多。就是評論和吐槽國政的言論,雖然間中受控,但仍然是多的沒法擋。這當然不是完整的言論自由,但內地的不完整自由,感覺比香港表面上完整的自由更有活力。

內地朋友已有很多話題可聊,不止於生活情趣,也談歷史、文化、時政與道德,雅俗不拘,例如文學組討論作家方方與柳忠秧的官司、百度宅宅網吧討論追番感想。知乎、各大論壇和公衆號網民天南地北甚麼都議,比如近期北京大興火災後排查低端人口之議、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等等,雖然都不是光彩的新聞,卻刺激網路上各大羣組論壇熱議

▲香港法規爭議過多,事事綁手綁腳,完全是大閘蟹格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香港的「大閘蟹格局」

相比之下,對於香港話題,內地人不是不知,但一般人提起香港總是三句起兩句止,表現興趣缺缺。也許,隨着周星馳蔡瀾這些星級港人悄悄北上發展,香港值得內地人討論的話題已愈來愈少。

香港這邊,六、七年來民間生活如何?除了火了好幾年的政爭,感覺就是溫水煮蛙式的生活指數上揚。林鄭上場新政,夏仁諺不寄厚望。夏仁諺從不相信真普選和普選可以帶來希望,因爲香港人生活改善,文化和經濟生活提升,不靠特首一個人。法規爭議過多,事事綁手綁腳,甚麼都食老本沒有進展,人才悄悄流走,完全是一個大閘蟹格局。

2014傘運是大閘蟹拼命掙扎的局,2017是大閘蟹掙扎到沒有氣力的局,都一樣是蟹。(這講的不是黃絲而是香港整體)

以前,股市上歷史高位是全港鬨動大新聞,必然大炒。最近恆指悄悄攀上30,000點,都沒誰出來談論,連話題也乏力炒作了,可知這個城市已相當虛弱。

11月25日林鄭(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出席創客開幕禮致辭,提出香港在創新創業方面須急起直追,一聽就知政府手頭甚麼必勝Plan都沒有。如果有,林鄭應該至少講得出一兩種創新了的東西和產業的名稱。連要創甚麼都不知道,那香港能創甚麼出來?林鄭的致辭,泄露了香港虛弱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