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達車的悲歌... 雙鐵愈開愈慢 他剖析陷入窘境的原因

臺鐵西部普悠瑪號增停桃園站。(圖/臺鐵提供)

文/蘇昭旭鐵道專家、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系教授)

長久以來,臺灣鐵路要開行直達車,總是困難重重。若不是遇到地方民代首長要求增停,就是要求增設車站結果不論是臺鐵或高鐵,都面臨直達車愈開愈慢的窘境。本文提出對軌道運輸的誠心建議,打破地方民代首長,要求增停或增設車站就是德政的迷思,讓臺灣西部走廊的公共運輸整體效率提升,共創雙贏環境

▲臺鐵Kitty彩繪列車。(圖/臺鐵提供)1.直達車「總旅行時間總站數限制」就運輸專業而言,開行直達車可增加整體公共運輸的效益,對於長途旅次而言,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成本,不言可喻,這也是臺灣西部走廊,有了臺鐵之外,還必須建設高鐵的原因

長久以來,臺灣鐵路要開行直達車,總是困難重重。若不是遇到地方民代首長要求增停,就是要求增設車站,結果不論是臺鐵或高鐵,都面臨直達車愈開愈慢的窘境。其實,我們都陷入一種弔詭與巣臼,難以自拔,彷彿地方運輸利益,與整體公共運輸利益,互相沖突。

其實不然,這個問題有運輸專業解決之道,就是直達車「總旅行時間或總站數限制」的規則。總站數限制,例如臺北至高雄之間,中間停靠站最多5站,總旅行時間,例如臺北至高雄之間,不少於3小時40分鐘。眼前只有兩班車,但是未來勢必有地方增停壓力,遊戲規則不清楚,影響有限,未來在運輸規劃,如果能夠增加到四班或八班,遊戲規則不清楚,影響就很大。

停桃園的不停新竹,停新竹的不停桃園,中間銜接用自強號準確轉乘,相同的道理在南部,停臺南的不停嘉義,停嘉義的不停臺南,去程回程車次,採取跳蛙式交錯規劃,不停的車站,設置準確轉乘 Seamless transfer,把遊戲規則說清楚,大家捐棄地方私利,透過準確轉乘,以整體運輸效率爲依歸。大家相互尊重,如此地方運輸利益與整體公共運輸利益,便能共創雙贏!

▲高鐵彰化站。(圖/記者謝婷婷攝)

2.西部幹線的直達車 還可以更有競爭力我想西部幹線的直達車,運輸的效率,還有提升的空間,總站數限制,例如臺北至高雄之間,中間停靠站最多4站,總旅行時間,例如臺北至高雄之間,不少於3小時30分鐘。因爲這是東部幹線的遊戲規則,也可以平衡使用於西部幹線,臺北至臺東3小時30分鐘全程走完,的確改善了東部運輸環境。

而且每天晨昏至少三往返,假日增加至五往返。相信民衆對於軌道運輸效率的提升,絕對有感。(考慮到運用車輛的有限,不一定用普悠瑪,也可以用太魯閣號,甚至假日用運量更大的PP自強號,但是排點必須少一站)當然,我個人認爲直達車相對的配套措施,是應該提高票價5%,價格制量,讓直達車的品質有所保障,也有理由拒絕須增停與廉價化。

▲臺鐵太魯閣號列車。(圖/臺鐵提供)3.讓臺灣西部走廊的公共運輸整體效率提升,共創雙贏環境許多人誤以爲臺鐵開行直達車,立場是跟高鐵對立的,會影響高鐵的生意,其實這是個謬思,不但沒有影響,反而有幫助。臺鐵的普悠瑪號一組車的運量372席,僅是高鐵700T一組車989席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已。即使臺鐵南下北上各三班車,充其量也等於南下北上一組高鐵列車,對於高鐵一天上百班列車的運量,影響微乎其微。

但是指標性的效率提升,會刺激民衆選擇公共運輸的意願,高鐵公司從運量變化,看到南部旅客對於快車的需求,也讓高鐵公司有調整尖峰班次直達車的理由,以提升行車效率。誠然,要求「增停或增設車站就是德政」的迷思,困擾着臺鐵,更困擾着高鐵。同理,直達車「總旅行時間或總站數限制」的原則,適用於臺鐵,更適用於高鐵。公共運輸存在着脣亡齒寒的依存關係,合則雙贏,分則雙輸

因此,當臺灣西部走廊的公共運輸整體效率提升,會吸引更多旅客選擇公共運輸,放棄小汽車的私有運具,對於低碳運輸,減少塞車綠色運具環境更有幫助!換言之,我們應該放大格局去看,走出你輸我贏的私見,當臺灣公共運輸的環境更加友善,效率更佳,受益的將是全體國民

▲臺鐵西部普悠瑪號正式上路,臺北-屏東變快了。(圖/臺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