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人才西進 福建首對臺師夫婦落地生根

黃柏欽和姚佳玲夫婦二人西進福州任教 。(圖/福州市臺辦提供)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臺灣進入少子階段,高等教育環境漸趨飽和,近年有不少教師選擇另闢戰場,開啓事業第二春。大陸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與臺灣相近,大專院校仍在發展中,加上對臺灣民衆優惠政策的推動,成爲部份高教人才的新選擇。

相中此特點的黃柏欽和姚佳玲夫婦二人,原本服務於臺灣元智大學南亞技術學院。懷抱着夢想的黃柏欽博士,2017年萌生到大陸試水溫念頭,他提到,由於學生變少,學校重點放在招生,忽略了教學科研,很多高端人才會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

▲黃柏欽一家人成爲福建首對在大陸完成自身就業和小孩就學的臺籍教師夫婦 。(圖/福州市臺辦提供)

黃柏欽夫婦經過討論,決定選擇離臺灣較近的福州市江夏學院任教,即便是語言、文化相通,一開始兩人仍面臨適應上的問題,初到大陸,很多事情都需要重新開始。黃柏欽爲了加快融入地方生活,藉由在福州的臺籍教師聚會,進入了陽光學院。

黃柏欽表示,陽光學院在交流、科研環境及宿舍條件都很用心爲臺籍老師設想,和妻子剛來學院首先面臨的就是孩子就學問題,也得到學校很大的幫助。他提到,這裡的學生們競爭意識很強、彈性很大,課堂上表現得十分活躍,來陽光不到2個月,二人便迅速融入這裡的生活,成爲福建第一對舉家搬來大陸、在大陸完成自身就業和小孩就學的臺籍教師夫婦。

▲黃柏欽博士建議剛來大陸的臺灣老師,繼續深耕自己的研究領域,「接地氣」尤爲重要 。(圖/福州市臺辦提供)

黃柏欽老師透露,福州市在吸引人才上下足了功夫,想要來大陸發展的臺籍老師很多,也有不少顧慮,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心情。他以過來人身份建議,剛來大陸的臺灣老師,繼續深耕自己的研究領域,「接地氣」尤爲重要,像他自己便針對共享單車服務創新有所涉獵,未來也會把「活化當地特色地標三坊七巷」列入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