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兩院院士爲何會成爲社會活動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爲國家最高學術稱號,是最受人們尊敬的學術榮譽。
但是,近年來在有的高校當中,一些兩院院士已經成爲不折不扣的社會活動家。
他們獲得院士這一學術稱號之後,不僅到處掛名擔任各種學術顧問、企業顧問,還到處兼任各種客座教授、講座教授、首席科學家、首席工程師,有的甚至一天趕幾個場子,樂此不疲出席各種活動。
還有的高校,把兩院院士當成資源交換的利器,千方百計想利用院士的影響力來爲學校爭取各種項目、資源和平臺,而有的院士禁不住誘惑,淪爲了他們資源交換的工具。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再次通報了一批涉嫌學術不端人員的最新調查處理結果,其中不乏準院士、長江、傑青等大牛人物。
這只是公開曝光的情況,沒有公開曝光的情況恐怕更加令人觸目驚心。
高校兩院院士爲何會成爲社會活動家?這背後到底有何深層次原因?
一
利益交換需求在作怪。從本質上來講,人與人的關係就是利益關係,任何人際關係的產生都有其利益所在。
兩院院士之所以甘當社會活動家,歸根結底就在於這裡面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大家都是各取所需。
不管是客座教授還是首席顧問,高校打的算盤是利用院士的影響力來聚集學術影響力,增強學校的項目、資源、平臺獲取能力,而院士則看重的就是一年十幾萬或者更多的專家費。
千萬不要以爲院士不缺錢,也千萬不要小看金錢的力量。
從公開曝光的案例來看,沒有誰能夠真正邁過金錢這道坎,有錢能使鬼推磨,絕不是一句空談。
尤其是一些高校亟需項目、資金、資源、平臺的時候,或者有些學術活動需要院士站臺的時候,他們也迫切需要院士去撐腰,這無疑導致院士待價而沽,坐享其成。
最爲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不少高職院校以及西部地區三線城市的本科院校仍然在積極引進東南亞博士。
其實他們也清楚東南亞博士的水平,但是東南亞博士再水也是博士,他們需要這些博士學位的師資來充實教師隊伍,從而讓數據更好看。
社會給予院士過高評價。平心而論,絕大部分當選院士的人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至少做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科研業績,這是毋庸置疑,也是當之無愧的。
但是,由於院士數量的稀缺性導致社會普遍認爲院士無所不能,影響了社會人羣的判斷,導致院士社會地位和社會評價人爲提升,甚至過度神化院士的能量。
實際上從院士評選的最終目的來看,兩院院士本身就是屬於對獲評者過去成就的肯定,給予的是一種學術榮譽稱號,而不是對其學術能力、科研能力的評價。
況且評價指標、評選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難以真正做到全面科學客觀,這事實上導致所評選出來的兩院院士不一定代表最高學術水準,不排除一些兩院院士通過其他形式而當選。
就如這些年來,我們逐步淡化了對諾貝爾獎的神化一樣,不再像以前那樣把諾貝爾獎獲得者捧上天了。
這背後的原因最根本的在於,我們對諾貝爾獎的評選方式及其當選人選的真實水平產生了懷疑,所以纔沒有大肆宣傳諾貝爾獎獲得者。
因此,相類比來看,當人們看清兩院院士的評選規則就會逐步清晰認識到院士並不是那麼值得神化的人物,他們只不過在一些方面做的比較好而已。
高校樂意請院士撐檯面。如前所述,其實一些高校在舉辦活動或者大會的時候,並沒有院士什麼事情,更多的時候是讓這些院士出個面、亮個相,僅此而已。
之所以需要院士出個面、亮個相,歸根結底的原因就在於當下這股攀比之風在高校之中很盛行。
有了院士出席,會議的規格都會提升很多,很多臨近於當選院士的大咖人物也會樂意來參加,屆時就會影響連鎖反應,會極大地提升會議效應,對高校社會聲譽具有重要意義。
正是這種優勢擺在這裡,所以高校纔會費盡千辛萬苦培育院士,想的就是那一天,本土培養的院士能夠築巢引鳳,提升學校影響力。
從院士評價體系和長遠發展來看,實際上院士成爲社會活動家是一種畸形的現象,不應該成爲社會風氣,而是要讓院士逐步迴歸其學術本位、迴歸到學術榮譽稱號的榮譽性質上去。
如何讓院士迴歸本位不再演變爲社會活動家?如果不讓個別院士玷污社會活動家這一名稱?如何杜絕其他學術領域的社會活動家產生?
二
嚴格規範院士掛名行爲。從根本上杜絕院士成爲社會活動家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要嚴格規範院士到處掛名的行爲,要從數量上規定一個院士只能掛名多少個單位。
只有從源頭上控制院士的掛名行爲,才能更好地讓他們迴歸學術本位,而不是成天想着到處去站臺。
另一方面,要給予院士充分的待遇保障,讓他們不再爲金錢而苦惱,而是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本職工作之中,而不是想着到處賺外快。
公開曝光院士不良行爲。一旦發現有不良行爲的院士,或者言行與其擅長的學科領域不相關時,就要敢於公開曝光。
只有動真格,他們纔會檢點個人行爲。
我相信通過多批次的公開曝光之後,今後在國自然評審當中打招呼的人爲大大減少,甚至不再有人敢鋌而走險。
尤爲重要的是,對於屢教不改,屢教屢犯的院士,要公開曝光並直接摘帽,從院士名單當中予以除名,以示警戒,只有這樣纔會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從而杜絕院士的不良行爲。
建立科學客觀評價體系。對高校而言,不管是資源、平臺、資金還是項目、地位、帽子,之所以他們樂意請院士站臺,歸根結底就在於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夠科學規範,不夠客觀公正。
如果能夠建立公開透明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我相信沒有人願意去走後門,去想方設法公關。
等到科學客觀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起來之後,院士成爲社會活動家的高校土壤就不復存在了。
總之,高校兩院院士爲何會成爲社會活動家,不應該成爲社會現象,更不應該大行其道,而是要早日禁止和杜絕。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請留言發表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