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崑山爆炸及救災的同與不同

畢殿龍

7月31日,臺灣高雄氣爆發生之後,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對高雄氣爆的慰問的話音未落,8月2日,大陸崑山市也發生了塵暴,截至目前已致69人死百餘人受傷。兩場看似沒有關聯的爆炸,3日之內,發生在一南一北,從兩岸政府民衆反應,有很多同與不同,給人很多層面的思考。

首先,爆炸的原因,都非天災,而是人禍。都是過於追求生產效率,對生產安全監管缺失所致。

初步責任認定,高雄和崑山的爆炸責任,都是由兩家臺灣(至少崑山企業和臺灣有關)的企業引起的。臺灣高雄氣爆,事故現場泄漏的氣體被判定爲丙烯,而問題管線來自華運倉儲輸送丙烯給李長榮化工的管線。 大陸崑山塵暴是,崑山中榮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發生一起疑似因粉塵爆炸引發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而且這兩個企業裡都有一個「榮」字。事故發生之前,高雄和崑山政府方面都接到有安全隱患的舉報。

其次,兩岸政府和民間對發生的兩場爆炸的反應,有很多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臺灣方面,臺灣最高領導人馬英九和行政方面的最高首長江宜樺,親赴 救災現場,除了組織軍隊等全力救災之外,也不乏降半旗動作;而高雄市市長陳菊的第一反應是「向馬總統請命,全面檢討鋪設高雄地下管道」。

大陸方面,政府最高層的習近平和李克強分別作了指示,在要求全力救災、善後工作的同時,同時要求加強安全生產的監管,嚴格追究責任等。而當地的崑山市市長則是大大秀了一場「男兒淚」。

兩岸對兩場爆炸的反應,顯然是臺灣緊張得多,馬英九和江宜樺親自坐陣,甚至第一動作降半旗,也不敢對陳菊該負什麼責任有任何微詞。之所以如此反應,就是怕落了綠營口實:反應力度不夠,則會被綠營罵做沒有同理心;如果檢討陳菊應該負的責任,則是政治鬥爭選舉考量。而陳菊第一時間請命,要全面檢討高雄地下管線。被人們視爲政壇金蟬脫殼老手陳菊的將責任推給馬英九政府的標準動作:其一,給人印象,自己對底線關係的檢查管理,不是自己地方政府能夠完成,需要馬英九等高層授權;其二,自己有承擔,舉一反三要徹底排查底線管線的隱患;其三,陳菊沒有責任,爲了全面檢討地下管線,還要繼續幹下去。

大陸方面,第一時間習近平和李克強第一時間對救災和善後以及追究責任之外,並沒有親赴現場。這一方面因爲大陸的大事件有很多,最高領導人,不可能每次都親赴現場,而且到了現場反而會因維安等原因對救災帶來不利影響。再就是對下面的人的救災善後能力有足夠自信。另外也沒有臺灣方面的藍綠惡鬥,不必要做足門面功夫。而崑山市長的“飆淚”與其說是對傷逝者的哀悼同情,不如說有更多自己前途和應負責任的壓力的顯現。和陳菊請命重新鋪設地下管線的請命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大陸的官員更能夠深感自己的官位不穩,或者自認爲自己面對責任檢查的壓力更大。

最後是民間對兩岸政府救災善後和追究責任的反應和評價

臺灣方面的輿論,在最初兩日,並無對陳菊應該負有什麼責任更多的檢討。特別是藍營和親媒體對陳菊還是比較寬厚的,大概是怕被說政治鬥爭和沒有同理心吧。但假如氣爆是發生在藍營執政的縣市,其輿論和媒體的反應就遠不止於此。即便是陳菊責無旁貸的高雄。綠營支持者,即便是有美國碩士稱號的寫手,也開始檢討馬英九政府爲何要做降半旗等之類的門面功夫,對剛剛開始的檢討陳菊應負責任的聲音大家撻伐和不滿。更毋寧說,只有情緒表達的基層民衆了。與大陸相比,高雄的氣爆面臨的不僅僅是救災和善後的問題,還會成爲選舉和藍綠惡鬥的主戰場

大陸方面,救災和善後顯然因爲單純和無需太多顧忌,效率就要高很多。而責任人被追究起來,比臺灣更容易有下文

兩岸的發生如此短時間之內的氣爆,凸顯了臺資企業對安全的缺失,深層原因都是當地政府本有安全監管和第一時間應對的責任,但都或人爲自己沒有管轄權力,或人爲對外來企業要格外保護,忽視了平時的監管。尤其是,高雄發生氣爆之後,本應該引起大陸相關企業的安全生產方面更多的防範,但卻沒有引起企業自身各自的檢討。今後,爲了減少此類災難的發生,必須讓安全生產沒有、死角、沒有特區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臺海評論家,以寫國際時事和臺灣評論爲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