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生活添點“綠色”

“買買買”的時候,你會在意購物車裡的商品是否“綠色”嗎?日常生活中,你又能否堅持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在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綠色消費已蔚然成風,影響並改變着我們每一個人。

添置新衣,越來越多人偏愛環境友好型面料;選購食品,“有機”身份備受顧客青睞;居家生活,節能環保家電漸成首選;買車代步,新能源與共享出行早已是高頻詞彙……如今,適度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正在走進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綠色驅動 買得放心

又到週末,家住江西南昌紅谷灘區江玉芬又來到附近的山姆超市選購食品,一款註明可追溯源頭的有機亞麻籽油吸引了她的注意,在認真檢查有機標識和掃描二維碼瞭解產品生產信息後,她一口氣買了5瓶。“不只是食用油,果蔬、雞蛋、大米……只要是吃的,我都認準‘有機’,畢竟家裡有老人還有孩子,買東西的時候除了看生產日期,還要保證品質,這樣才能吃得放心。”江玉芬說。

近年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一場消費認知變革,讓越來越多人展現出重視健康安全生活的消費訴求,各種打上“綠色”“有機”標籤的食品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雖然價格比普通商品高一些,但依然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來自盒馬鮮生的數據顯示,其圍繞安心買菜、減脂瘦身兩個核心場景,針對性推出的包含“0催熟、0抗生素、0人工激素、0化學農藥”四大特點的“零”系列產品,2021年4月銷售額同比2019年增長219%。“有68.2%的消費者選擇有機食品的原因就是覺得健康,其次是安全、環保,目前有機食品市場的快速增長,正是消費者願意爲健康需求買單的結果。”北京盒馬蔬菜採購負責人於渤說

線上線下聯動,也正爲綠色消費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今年以來,各地積極發掘綠色優質農產品,主動對接電商平臺的聲勢日漸浩大。於渤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盒馬已在全國開闢45家有機菜基地,大力發展基地直採和訂單農業,聚焦重點品類實現規模化種植,也解決了農戶們的銷路之憂,全年100多款瓜果蔬菜輪番上陣,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買到價格實惠的有機產品。

在日益火爆的飲品市場,消費升級的最大驅動力來自於人們對品質生活和健康安全的追求,這種趨勢給飲品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和增長動力,同時也爲產品創新指明瞭方向

從喜茶一款主打零糖零脂的氣泡水在薇婭直播間上架首日就創下30萬瓶的銷量戰績,到如今主打天然原料配方的各式手打檸檬茶紅遍夏日街頭……業內人士表示,茶飲健康化的同時也預示着市場未來將以“綠色”之名朝着高端路線發展,包括原料、服務、經營等方面都將得到全面提升,新式茶飲行業將開啓全新蛻變。

優質供給 標準先行

藍白色背景,中間依次用綠、黃、紅彩色長條標註能效等級――相信很多消費者對於這張貼在家用電器上的“中國能效標識”既熟悉又陌生。通過這張標籤,消費者可以選擇高效節能的家用電器,也可以倒逼生產廠家提高節能意識,研製節能環保產品。

我國是家用電器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過去在家電市場,綠色還僅僅是一個概念,沒有統一的標準與規範,因此市場上的綠色家電存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而且絕大多數產品僅僅是因爲具有某種功能就被冠以‘綠色’之名,有以偏概全之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華南實驗室副總經理王長寶說。

近年來,隨着相關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以及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和能效標識專項監督檢查等,代表着節能環保、低碳、無污染、可回收利用並智能化的綠色家電漸成更新換代的重點和方向。王長寶認爲,應把“綠色”作爲未來家電企業發展的風向標,從研發到製造,從產品到服務,打通整個綠色低碳家電產業鏈,以嚴格的綠色低碳標準、全系列的綠色低碳產品、滿意的綠色低碳服務,積極響應綠色低碳家電升級的號召。

綠色消費發展呈現良好態勢,市場呼喚更加理性的監管體系和消費方式。“很多消費者在購物時並不知道什麼是綠色產品。市場上缺乏以標準體系爲基礎建立起統一的綠色產品和服務評價機制。各類綠色產品銷售的市場準入制度是什麼?政府要參與管制、規範綠色消費市場,重視綠色產品和服務標準的研究制定,加強綠色產品與服務的信息披露,持續健全標識認證體系。”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說。

杜歡政認爲,綠色消費在很大程度上依託於市場的供需關係。增加優質綠色產品供給,同時積極引導居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從主管部門到包裝物生產廠家,從快遞企業到網絡商家再到普通消費者,從生產、銷售、使用到回收再製造和監管,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綠色消費市場的形成需要共同協作、形成閉環效應,才能讓綠色點亮生活新風尚

舉手小事 也能怡情

從認清綠色產品標識到崇尚綠色消費理念再到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僅靠“買買買”就能完成嗎?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佈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爲調查報告(2020年)》指出,93.3%的受訪者表示踐行綠色消費對保護生態環境很重要,但只有57.6%的受訪者認爲自己在綠色消費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方面,企業“漂綠”、含糊其辭等事件頻繁出現在大衆視野,消費者對綠色市場的信任也在一點點被蠶食,很可能對可持續發展活動望而卻步;另一方面,消費者感知效力低、動力不足,也會存在“言行不一”,對環保的關注程度和對可持續產品的消費意願尚難以完全轉化爲行動力。

倡導綠色消費,可以從爲存量“減負”着手。家住北京市朝陽區雙井街道的“90後”姑娘李瑩,最近熱衷向朋友們推薦一款微信小程序――多抓魚。賣舊書時,在標價環節只要掃一掃就能知道書籍的相應估價,且所有閒置書統一轉手給平臺,避免了細碎的分筆交易;賣舊衣物時,多抓魚與順豐合作,省去了自己叫快遞的環節,並且在包裝上用自行研發的可降解材料儘可能做到環保。“只需要手機掃一掃和開門投遞兩個簡單的步驟,就能爲可持續發展出一份力,太有成就感了!”李瑩說。

越來越多的商家正儘可能簡化消費者參與的步驟、豐富消費者的體驗感,讓綠色消費成爲“舉手小事”。二手3C回收平臺愛回收可上門將新手機送出並同時回收舊手機。在此期間,還協助用戶完成新舊手機數據轉移,爲回收的舊手機進行信息深度清除,有效避免泄露用戶隱私。

咖啡品牌三頓半的“返航計劃”,主打長期空罐回收。平時喝完的空罐不要扔,可以帶着它到分佈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返航點”兌換新款咖啡或限定主題周邊,包括盲盒、手機殼、卡包、鑰匙扣等,雖然製作成本不高,但回收空罐即做到了環保,兌換的物資也極富創意。比如用10個大頓杯空罐,可兌換一枚由三頓半和海洋環保組織合作的億角鯨公益徽章,讓消費者的“返航”有了更多意義。

“‘返航’的過程遠比兌換本身更值得回味!”這是參加過三頓半返航計劃的消費者最深的感受。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斷充盈的新業態、新場景正在培養人們對綠色消費的有效踐行。一旦“捲入”綠色消費的程度越高,就越有成就感、存在感,還會主動帶動身邊的人一起,成爲綠色消費的忠實粉絲。(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