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川普關稅戰的虛與實
盧特尼克被提名出任美商務部長,他認爲關稅可以作爲替代制裁的工具來完善貿易協議。圖/美聯社
川普在美總統大選獲勝後,短短20天,已完成了大部份部長級官員、白宮一級幕僚、中情局長、主計處長、中東特使、以及由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出掌的新單位政府效率部長等職位安排,在明年元月20日宣誓就職之前,重大政策的準備工作正加速推進中。
內閣人事快速敲定,川普在競選期間高喊的關稅大戰,對於全球貿易、供應鏈秩序、以及臺灣製造業將迅速帶來新一波的挑戰。特別是他高喊對中國商品課徵60%的關稅,對中國以外的貿易伙伴輸美產品課徵10%至20%的關稅,漫天喊價如果落實,必然對全球貿易與臺商經營帶來劇烈衝擊。
不過若觀察川普的用人策略,對於未來關稅戰的衝擊,似乎又不必太悲觀。他在11月19日提名政權移交小組共同主席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出任商務部長,接着在22日敲定「索羅斯門徒」貝森特(Scott Bessent)爲財政部長,兩者均是華爾街知名人士,其中盧特尼克雖然對中國立場尖銳,但過去與中誠信託有合資公司,也曾積極參與中概股在美上市,從中國獲取巨大利益。兩人對「關稅」立場相對溫和,顯示川普政見宣示與實際執行之間必將存有巨大落差。
臺灣製造業是美國企業最主要的生產夥伴,過去八年生產基地從中國移出,在美國客戶引導下,積極配合拜登政府的友岸外包、近岸外包遷移製造基地,臺積電更積極落實亞利桑那廠的建廠與量產。臺灣企業靈活務實,絕對是美國貿易政策的最佳夥伴。
因此,我們必須及早釐清川普2.0關稅戰的虛實,掌握哪一些是川普與盧特尼克、貝森特,以及尚未發佈的新任貿易代表,使用「提升關稅」這個政策武器真正的目的,也要了解哪些是川普可以快速執行的近程政策、哪些是在兩國貿易談判中用來威嚇對手的籌碼、以及我們的因應之道。
在川普各項關稅戰的宣示當中,最具威嚇性、也最不可能執行的就是對中國商品課徵60%的關稅。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關稅,是川普從2016年競選期間就提出的政見(當年喊45%),迄今方向都沒有改變。川普在2018年對中國發起關稅戰,對當年價值3,8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高關稅,後來拜登四年任內也繼續。根據美國稅務基金會今年6月的最新統計,川普1.0關稅戰每年增加790億美元的關稅,對GDP造成-0.2%的影響,使得美國家戶平均每年增加625美元的支出。
過去八年實證的結果可知,雖然外界擔憂川普「60%」的高關稅將會重演1930年代的保護主義,當時國會通過斯穆特-哈里法案(Smoot-Hawley Act)將關稅稅率調升至60%,卻導致美國經濟衰退、出口貿易萎縮。但當今全球貿易結構已截然不同,即使經歷COVID-19經濟封鎖、以及隨後通貨膨脹大增、美元利率高企的衝擊,川普對中國的高關稅,只讓中國輸美金額從第一名掉到第二名,中國貿易總額仍續創歷史新高,全球從生產到銷售的貿易鏈依舊欣欣向榮,美國經濟增長與就業也持續繁榮。
川普大鳴大放對中國課徵60%的關稅,無疑是政治性大於商業目的的宣示,盧特尼克在受訪時,以「對中國的關稅是另外一回事」來解釋,而貝森特也認爲「關稅可以作爲替代制裁的工具來完善貿易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盧特尼克針對貿易伙伴課徵10~20%關稅,有非常明確的解釋,主要標的並非臺商,而是「與美國生產同樣產品的競爭國家」,他舉的例子是汽車,德國、日本都與美國在全球汽車市場競爭,但美國對於德、日進口車的稅率,遠低於日德課徵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川普2.0顯然會將「對等關稅」作爲貿易談判的主軸,弭平美國與貿易對手國競爭產品關稅稅率的差距。
臺灣企業面對川普2.0的關稅戰,都在擬訂因應方案,而最敏感的股票市場,也沒有出現全行業重挫的現象。不過臺灣朝野仍必須高度關注盧特尼克所稱「與美國生產同樣產品的競爭國家」,在川普競選官網的20大政見中,有「終止外包」的宣示,主要目的是鼓勵美國企業將海外製造的工作機會移回美國,而高關稅則是創造美國製造業投資與就業機會的棍棒。
臺積電在美國投資當然是指標案例,將來川普必然要求臺積電增加對美投資,至於其他的臺灣科技製造業、外包廠商,則可以順此脈絡來推估,到底川普政策力度能夠多大、以臺積電爲核心的雷達觸及範圍多遠,可能就是臺灣廠商評估與佈局的關鍵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