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及早規劃和定期監督纔有可能提供穩定的電力

工商社論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是一項世界性環境保護活動;此活動源自1970年代美國校園興起的環保運動,1990年代這項活動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爲全世界環境保護,愛地球的節日。

2016年4月22日,171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簽署「巴黎氣候協定」,這個協議於2016年11月4日生效,將取代2008年強制生效的「京都議定書」,期望能共同有效遏阻全球暖化趨勢。但2018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7年增長2%;川普總統任內也退出此氣候協定,拜登2021年上任總統後美國才重新加入

2021年4月22日,拜登總統召集世界40國領袖及工商企業代表視訊會議,其中如俄羅斯、中國、日本、德國法國等,競相宣佈至2050或2060年,溫室氣體排放淨零或碳中和;各國在地球日做此宣佈爲地球環境作努力;這次美國將帶領世界往何處去?美國真關切地球溫室氣體排放嗎?但無論如何,美國會以碳排放非關稅貿易障礙手段管制其貿易伙伴對其進口臺灣2020年出口美國總值約506億美元,要不落入其管制恐怕不易;臺灣溫室氣體排放淨零或碳中和議題,絕對是我們要解決及面對的問題;除美國之外,我們也要關切,其他先進國家所關注的議題和所設的非關稅貿易障礙。

2018年臺灣總髮電量爲2736.01億度,其中,火力發電佔84.00%,核能發電佔10.12%,再生能源水力佔4.65%,水力佔1.23%;在2018年底發電設備裝置容量爲5268萬瓩,其中,火力發電佔74.6%(燃煤佔36.6%;燃氣佔32.2%;燃油佔5.8%),核能發電佔8.6%,再生能源非水力佔8.0%,水力佔8.9%;依國際能源總署於2020年出版之能源使用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統計資料,我國2018年CO2排放總量爲2.57億公噸,佔全球排放總量的0.77%,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爲10.83公噸,全球排名第20位。

臺灣2050或2060年,溫室氣體排放,要達各國在2021年4月22日地球日宣佈的淨零或碳中和是有很大的挑戰,我們現在就需要有超前部署規劃纔可能達成;淨零或碳中和不只是爲了救地球,更是爲了救臺灣。

全球電力公司的首要任務就是提供穩定的電力,但不幸依經濟部5月12日公佈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臺灣電力的發展方向正與此首要任務背道而馳;報告公佈的第二天(5月13日),臺灣發生大規模分區限電,影響了400萬用戶;臺電說當天原估尖峰用電爲3500萬瓩,但跳電當時實際尖峰用電3620萬瓩,較預估多了120萬瓩,當天備轉容量略爲超過實際尖峰用電3620萬瓩之10%而爲360萬瓩,扣除上述之120萬瓩及55萬瓩(當天備轉容量太陽光電高估30萬瓩,風電高估25萬瓩,共高估了55萬瓩),實際備轉容量只有185萬瓩,低於興達電廠跳機之220萬瓩,這是因備轉容量不足所造成的全臺分區停電。

臺電是否因政治因素而高估再生能源供電能力,因而影響備轉容量估計;現在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非水力已高達670萬瓩;依電力供需報告,政府規劃在2025年再生能源非水力裝置容量約2700萬瓩,接近冬天尖峰用電;2026到2035年的十年中,每年增加150萬瓩的離岸風電及100萬瓩太陽光電,到2035年再生能源非水力裝置容量將高達5200萬瓩,超過夏天尖峰用電3500萬瓩(今年5月28日尖峰用電量達3840萬瓩,創歷史新高)。

另外,核二一號機(裝置容量100萬瓩),已於7月2日完成降載解聯,提前6個月爲40年的計劃役期停機;是時臺灣全年白天都需百分之百依賴這不穩定的電源?真不會經常跳電?

綜上所述,電力公司的首要任務就是提供穩定的電力,沒有穩定的電力就不配是工業化國家,就不會有如半導體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要達到各國在2021年4月22日地球日宣佈的,2050或2060年溫室氣體排放淨零或碳中和,是我們的使命,必須達成;但如何達成使命,又能給國人提供穩定的電力,是需要及早規劃,這不只是爲了救地球,更是爲了救臺灣,期望朝野能早日重視並定期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