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美系銀行財報及股價透露出的訊息
自1月中旬美國進入企業財報周以來,主要銀行公佈的去年全年營收及獲利大多優於市場預期,搭配上各界對美國開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將快速達到羣體免疫的美好想像,勢必點燃經濟復甦的期待;加以當前美國金融股與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的股價淨值比的比值僅0.32,遠低於2016~2019年長期平均的0.45,代表現今美國金融股估值相對便宜等因素,使市場分析師多給予主要銀行較高的目標價。
然而,若要就此研判當前摩根大通(JP Morgan)、花旗(Citigroup)與富國(Wells Fargo)、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美系主要銀行「投資價值浮現」,只怕仍有討論的空間。因爲仔細探究這些銀行的收入結構可發現,去年在疫情仍熾、景氣低迷時,銀行業獲利之所以如此亮麗的原因,主要是美系銀行在操作債、匯與大宗商品的市場交易(FICC)部門的獲利甚豐,成爲各銀行獲利主要貢獻來源,例如去年第2季摩根士丹利、花旗等FICC部門操作靈活的銀行,其FICC部門獲利年成長率分別即高達99%與68%。但時序進入下半年,前述兩銀行FICC部門獲利明顯下滑,第3季成長率分別下滑至29%與18%,第4季則僅些微成長15%與7%,足見作爲當前銀行獲利關鍵的FICC部門無法長久支撐整體銀行獲利。
再者,就銀行業傳統獲利來源的利息收入來說,在超低利率環境下,銀行利差受到壓縮,各銀行淨利息收入幾乎都較2019年減少。以全美零售金融大宗的富國銀行爲例,其淨利息收入從2019年第4季的112億美元減少至去年第4季的92.75億美元,淨利息收益率也從去年第1季的2.58%、第2季2.25%到第3、4季的2.13%,呈現一路下滑的現象。而且,在1月27日聯準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仍決議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0.25%區間不變、保持每月購債1,200億美元的步調,且聲稱在未見到政策效果之前,將維持現有的貨幣寬鬆狀態不變等情況下,今年內美國料將維持低利率,持續壓縮銀行存放利差。
此外,銀行的備抵呆帳準備增減亦是影響銀行淨利的因素之一。在疫情爆發初期,各國經濟活動難以正常運轉,消費者和企業都將面臨巨大的收入損失,甚至可能出現破產危機,連帶讓銀行面臨更多債務違約的風險。於是,各家銀行皆大幅提列備抵呆帳,以因應可能的違約風險。去年3月25日時,全美國銀行提列的備抵呆帳總額爲1,154.3億美元,及至9月30日更暴增至2,198.9億美元,導致美系銀行去年前兩季的備抵呆帳費用暴增。單是摩根大通、花旗、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就分別提列了187.6億、148.1億、6.5億、135.4億美元。
不過,由於美國政府推出龐大的財政刺激政策,包括針對中小企業的薪資保護計劃及高達2.3兆美元的《新冠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CARES法案),對美國經濟產生支撐作用,也抑制了原本可能發生的大規模違約情事。再加上去年底疫苗上市、疫情不確定性下降下,各銀行遂感覺已「轉危爲安」,去年第4季摩根大通、花旗、富國銀行非但未增提備抵呆帳準備,還分別反向釋出18.9億、2,400萬、1.8億美元,因而推升了該季的獲利表現。
由此可知,雖然美系主要銀行甫公佈的去年第4季財報顯示,其營收及獲利大多優於市場預期,但細究財報內容可發現,銀行的獲利結構已明顯扭曲。一來在聯準會續推超寬鬆政策,導致利率長時間貼近於0%,利差空間不斷被壓縮,使銀行很難在存放款利差上有所斬獲;二來是銀行業務多樣化後,FICC部門亮眼的獲利表現固然得以支撐銀行獲利,卻終非長久之道。尤其是當金融市場不斷創新高後,銀行業進行交易操作的困難度將大幅提升,這從去年FICC部門貢獻呈現逐季下滑之勢,即可得見。在金融操作本身極具風險的考量下,銀行過度仰賴FICC部門的結果,亦有可能因市場反轉而受創,進而衝擊未來銀行的獲利。
三來是備抵呆帳的大幅變動,讓銀行的財務報表易趨於脆弱。即使短期內受惠於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方案,使違約率未見劇升。但疫情令實體經濟受到衝擊是不爭的事實,未來財政刺激政策退場時,企業或消費者的違約金額都可能走高,依然會對銀行的獲利帶來負面影響。
展望未來,當疫情可控,甚至促使經濟活動逐漸正常化後,金融服務將有更多機會被使用,增加銀行獲利的廣度;與此同時,市場對未來通膨預期增溫,也有利於讓長短期利差擴大,使銀行獲利空間增加。惟上述情境的前提均立基於疫情受到有效控制,在當前疫苗的分配、施打狀況及病毒變種速度都存在變數的情況下,未來不確定性仍高,銀行業須對當前本身獲利結構遭到扭曲有更深刻的認知,並保持兢兢業業的態度應對外在環境變化,纔是因應後疫情時代的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