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升息難穩物價 央行應有當鴿子的勇氣

工商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最新公佈的貨幣政策決議,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僅調升1碼(0.25百分點)至4.75%~5%,符合市場預期,也顯示除了抑制通膨的考量,近期美國金融體系因Fed先前急升息引發的不穩定,已反過頭影響Fed的利率決策,迫使Fed不得不放慢甚至是提前停止升息腳步。

本次Fed會後聲明提及「美國銀行體系健全且有韌性;最近的發展可能導致家庭和企業的金融情勢緊縮,並抑制經濟活動、聘僱和通膨,這些效應的程度還不確定。委員會仍高度關注通膨風險」,也可看出,對於Fed來說,影響市場的黑天鵝,已從先前的俄烏戰爭轉爲銀行體系安全性。

令人意外的是,臺灣中央銀行23日仍做出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的決定。儘管央行此決定應是本於壓抑物價,平心而論,臺灣和美國情勢不同,央行貨幣政策長期以來雖因考量對外貿易和資金移轉等效應,不得不把Fed視爲重要參考指標,但以臺灣的情況來看,央行更應該要有當「鴿子」的勇氣。

這波全球升息風潮源於物價高漲。以美國而言,在鷹式的連續急升息後,物價走勢看似有所壓抑,但距離Fed所言2%的目標還差得很遠,因此Fed本次縮減升息幅度,並非是控制物價已達目標,而是考量近日銀行流動風暴下,不得不然的妥協。

反觀臺灣金融系統沒有類似歐美出現流動性問題或是崩壞的壓力,加上臺灣央行先前即採比較溫和的緩步升息,不論幅度或次數都遠落後歐美,因此央行在考量貨幣政策上,其實比歐美更有彈性空間,央行此時選擇持續升息,顯示對今年物價走勢的不樂觀,但升息舉措除了表態,穩物價的實質效果令人存疑。

2022年臺灣全年平均物價(CPI)漲幅2.95%,依央行最新數據,今年漲幅也會高於2%。當然,臺灣過去十數年來,已習慣CPI年增率低於2%甚至1%的低水準,但2%~3%的物價年增率較諸各國,其實仍是相對可接受的水準,因此央行升息最主要的考量並不是通膨有多急迫,而是想消除通膨預期心理。

對於壓抑娛樂、消費等產生的通膨,也就是擴張支出造成的物價上漲,央行升息可能有效果;問題是臺灣這波物價上揚的根源,是國際原物料上漲等輸入型通膨,一路到最近的缺蛋造成蛋價走高、電價調漲等,都來自食物和能源類,沒有一樣可以透過央行利率來壓抑、解決。

更白話一點,就是央行利率無論調得再高,現在因爲電價調高、市場缺蛋,民衆一樣會預期未來物價可能上揚。這也可從央行估測今年CPI和核心CPI漲幅同爲2.09%可看出,即物價的上漲主要是受能源和新鮮蔬果魚介等非央行貨幣政策可控的元素帶動,央行實際上難以透過升息手段逆轉。

且央行必須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升息不僅發揮不了抑制通膨預期心理的效果,更有可能反過來因房貸利率攀升後可能轉嫁到租金成本上揚,加重民衆對物價的痛苦感和悲觀感。也因此,平心而論,央行此時凍漲利率,維持現行利率水準至明年第一季之後,或許纔是較明智的做法。

央行貨幣政策有獨立權,但各國央行心中都有一本帳在計算利弊。美國聯準會(Fed)爲了穩定物價,可以拿經濟成長交換;但當衡量的對象變成金融體系安定,Fed也不得不妥協,把穩定物價的位階往後退。至於臺灣央行,政策目標包括穩物價和顧經濟,但若物價已非央行可獨力迴天,央行又何必再背不利經濟的黑鍋。

不論內政部房貸補貼方案,還是財政部在談及房屋和證券相關稅收減少時多次提及央行升息對加重資金成本的影響,在在顯示央行升息對房市、股市、經濟成長和民衆房貸、房租支出多少已產生負面效果。且就算央行預估下半年經濟成長可望回溫,央行實際上也仍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2.21%。

至於央行升息是考慮利差的說法,其實傳統各國利差影響國際資金移動的觀念已逐漸被打破,主要是資金除了逐利而居,也會考量風險配置,諸如近期因歐美金融危機,造成資金涌向黃金和比特幣避險,便證明利率高低不再是左右資金的唯一選項,央行決策應更專注國內實質情況,不必要與他國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