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歐盟與2050碳中和的願景,漸行漸遠
工商社論》
今年歐洲的9月天,無論是政治上,或是氣候上,都面臨數十年難得一見的重大挑戰。因爲俄烏戰爭引發對於俄羅斯的制裁,遭到「(截)斷(天然)氣」的反制,歐洲國家因應的非常手段:短期(1年)是開採煤礦,以及尋求石油天然氣的替代來源,中長期則希望在2027年不再依賴俄國,取而代之的除了核能和再生能源,還有(液化)天然氣。但這裡有一個連動的問題,就算不依賴俄國的石油天然氣,短中長期而言,也無助於歐盟2050年「碳中和」長遠目標的達成。
9月2日,G7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於線上會議達成共識,「錨定」俄羅斯每桶原油44美元的交易價格上限,將在12月5日開始實施,而相關的石油產品,從明年的2月5日開始。由於北海布蘭特原油價格的8月份平均價格,是每桶100美元,遠遠高於美國每桶44美元的「指導價格」,引發俄國政府採取強力的反制措施。原本因爲年度歲修而開開關關、9月3日恢復供應的北溪一號天然氣管線,隨即被無限期關閉,居高不下的歐洲能源價格,對於人民日常生活的物價飆升,隨着寒冬的來臨,更顯得雪上加霜。
因爲對俄國的制裁導致能源短缺、電費飆漲,結果見諸於各國工會的罷工,要求加薪,苦不堪言的民衆,走上街頭,形成歐洲各國政府的沈重政治壓力。除了向中東和北非尋求替代來源之外,不同的因應方式,並無法完全解決眼前的能源問題。一方面,德國政府雙管齊下,將核能電廠延後除役,以應不時之需的備用能源,同時也被迫重新開採煤礦;而波蘭因爲今年3月就禁止俄國的無煙煤炭進口,進入冬季之後,反其向而行的是,開採污染最嚴重的淺層褐煤。就連擁有58座核電反應爐,核能佔全國能源比例超過55%的法國,都必須要由總統馬克宏親自出馬,前往以前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尋求天然氣與原油的合作。
事實上,爲了減緩地球暖化和極端氣候的影響,歐洲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的楷模;而對於人類最具體的貢獻,莫過於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今年爲了因應能源短缺的危機、促進並加速能源轉型,達到2027年停止採購俄羅斯能源的政目標,歐盟(執行委員會)已經在5月提出,金額高達3,000億歐元(約9兆新臺幣)所謂「重啓歐盟能源」(REPowerEU)的投資計劃,而其核心則是太陽能的大規模部署。明年(2023年)可望完工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將有希臘、賽普路斯、以及波蘭的格但斯克;從希臘一路向北,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天然氣儲氣站,也都是能源短缺的中長期因應對策。歐盟2027年之前,對於天然氣的大量投資,所延伸出來的問題是:天然氣也是化石能源,而且會排擠到再生能源(風電和光電)的長期發展。
當歐洲大陸的部分國家重啓燃煤發電,做爲短期過渡的因應措施,一方面,無助於解決制裁俄羅斯的後遺症,另一方面,面臨今年冬天跨境的燃煤污染,也不是長久之計。由於能源短缺或轉型,都不是一蹴可幾;再者,原本預定所要檢討溫室氣體減排的成績單,涉及到的還有全球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The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以光電爲例,荷蘭預計要在2023年達到2GW(百萬瓩),而德國遲至2020年,才建造1.5 MW的發電廠。以風電爲例,全球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在2010年只有3GW,2020年就十倍速成長到34GW,而預定的目標,則是要在2030年再成長十倍到380GW,並希望在2050年達到2000GW。
今時今日,回顧俄烏戰爭之前的宏遠規劃和美好願景,已經有本質上的改變。首先,歐盟倉卒推出的因應對策,未必能夠解決短期的問題,而且不利於中長期政策目標的達成。其次,目前能源短缺的窘境,勢必難以兼顧2030年再生能源的目標;對於歐盟在2020年的綠色新政,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願景,無疑已經是一大警訊。最後,最近幾年的極端氣候,加上今年冬天的能源危機,由於各國受害程度和應變能力,乃至於國家利益各有不同,步調不一。至於結果將如何,就看歐盟執政當局未來能否調和鼎鼐,共同解決問題了。